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让媒体的灯塔在流量大潮中更醒目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2日 13:37 0 admin
让媒体的灯塔在流量大潮中更醒目

文 | 王庆峰

“特朗普爱上白宫保洁员”“贵州落马官员用服务器挖327枚比特币”“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

有没有一瞬间,你误信了这些“新闻”?不仅很多人转发了,一些媒体还煞有介事地报道了。

当虚假信息披着媒体的水印,在网络世界飞速传播、影响受众,我们不禁要问:后真相时代,该如何坚守真实、寻找真相?

(一)

“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很多时候,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并非单一主体造成的,而有一条完整的传播链路。

比如,“特朗普出演短剧《特朗普爱上白宫干保洁的我》,三个月狂揽1.5亿美元?”一个无中生有的话题,用一幅疑似AI生成的图像,加上两张来源不明的剧照,就蒙骗了不少媒体转载,报道细节更是不断“丰富”。

让媒体的灯塔在流量大潮中更醒目

网传AI画面截图。图源:澎湃新闻

再如,“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原局长利用政府服务器挖出327枚比特币”。落马官员+比特币,这样的叠加buff拉满传播效果。然而,此消息最初是一个自媒体账号利用AI生成的,在被一家媒体报道后,得到大范围传播。

在这些案例中,自媒体是虚假信息的起点,一些媒体则是“爆点”——在得到媒体背书之后,传播变得光明正大,网友跟评变得理直气壮,爆炸效应自然水到渠成。

梳理形形色色的假新闻,原本应该承担起信息核实、舆论引导责任的媒体,为何却扮演了“爆点”角色?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哄抢热点。为了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收割流量,一些媒体失去了“到现场去”的新闻自觉,而是沉迷于网络“喂养”,习惯从自媒体信息海洋里找“新闻”。一段聊天记录、一张截图、一个视频,随手就当成新闻来发。如在“秦朗丢作业事件”中,许多媒体被自媒体的虚假摆拍牵着鼻子走,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二是缺乏印证。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会认知中存在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等偏差。一些记者仅凭经验做判断,而没有深入调查,或虽进行了采访,却陷入“单一信源”的偏狭,缺乏“交叉印证”,很容易被一家之言带偏,这也是许多新闻“反转”的原因。

三是断章取义。个别媒体将新闻真实性置于传播效果之后,掐头去尾、剪接拼凑,选取容易成为爆点的内容进行传播。如“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真相就是部分网络媒体带节奏,故意夸大渲染社会矛盾、制造社会焦虑。

(二)

病因再次指向“流量至上”。

所谓“流量至上”,主要表现为,媒介主体关注的不是信息内容、观点表达和意见形成过程,而是追求大的传播量和高的关注度,甚至不惜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

流量是重要的评价标尺,但如果把流量当作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指挥棒,就可能随波逐流、跟风炒作、刻意迎合,进而导致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片面观点大行其道。

越是众声喧哗的时候,越要想一想,作为专业的信息传播者,媒体的优势是什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如今,海量的信息让人真假难辨,鸡零狗碎的话题动辄冲上热搜,公众更需要可靠的信源、理性的声音。破除信息茧房,凝聚价值共识,这恰恰是人们对媒体的期待。

专业的记者团队、权威的信息渠道、严格的审核流程,这是媒体的最大优势。在流量冲击中恪守专业,在情绪交织中坚持操守,这也是媒体最应该坚持的。

让媒体的灯塔在流量大潮中更醒目

如果舍己之长,一味向自媒体看齐,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只会降低自己的公信力,将融合转型的道路越走越窄。

(三)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信息传播的基础。

坚守真实,抵制虚假,需要构建起多层次防御体系,提高针对虚假信息的辨别力、澄清力、免疫力。

一是坚守专业价值。加强职业伦理建设,让多信源求证内化为行动自觉,做到未经核实的爆料不发、单一信源的争议信息不发、情绪煽动性内容未核实不发、AI生成内容未标注不发、涉及个人隐私未获授权不发。

二是保持客观理性。“剥洋葱”般挖掘事件真相,才是媒体人的正确姿势。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海洋中,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不头脑发热,不盲目追击,不随意表态,宁可后发先至,也不要轻率大意。

三是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网络环境治理,从源头遏制虚假信息泛滥;科学制定质效考核评价体系,克制对流量的盲目追捧和不择手段追求;建立辟谣平台,将“辟谣”转化为重塑公信力的契机。

主流,绝不意味着随波逐流。穿越后真相时代的迷障,传递理性和真实的力量,媒体的灯塔才能在流量大潮中更醒目。

【作者】

南方评论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