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中国破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常态化商用

今日快讯 2025年09月27日 16:03 2 aa

2025年9月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上,一道“星上路网分析”赛题火了。

佳都科技旗下佳知慧行团队提交的方案,没靠地面服务器,直接把道路识别模型装到了在轨卫星上,从拍图、算结果到传数据,全在太空完成。

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国星宇航的“星算”星座,正式进入常态化商用了。

说实话,以前听遥感处理总觉得是“慢功夫”。

中国破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常态化商用

卫星拍张图,得全传回到地面,单幅高分辨率图就有好几个G,传完再用地面服务器算,一套流程下来少则几小时,多则好几天。

这次倒好,模型直接在卫星上跑,算完只传结构化结果,数据量缩到KB级,效率快了不是一点半点。

能完成这事儿,背后靠的可不是普通卫星,而是国星宇航今年5月刚发射的“星算”计划首批卫星。

太空算路网:不只是“省时间”那么简单

这批卫星可不是随便造的,单星算力就有350P,还能支持TensorFlow、PyTorch这些主流AI框架,亿级参数的视觉模型往上面装,稳稳当当。

中国破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常态化商用

佳都科技这次的任务流程也很清晰,地面系统先下发请求,卫星根据自己的轨道位置拍图,拍完图不回传,直接输进星载计算平台,模型跑完识别出道路结构,再把结果传下来。

本来想,地面服务器那么多,处理个图还不简单?但后来发现,传数据才是大麻烦。

以前处理路网识别,光等数据传完就得耗不少时间,2024年琶洲大赛最快的案例都用了3小时。

这次用太空算力,12分钟就搞定全流程,数据传输成本也降了不少。

中国破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常态化商用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一次性试验,而是能重复调用、稳定交付的商用服务,佳都科技也成了这个星座的首个商业用户。

这就说明,太空算力从“能做”变成“可用”了,商业场景的路算打通了。

单靠几颗卫星还不够,“星算”计划的目标可比这大多了。

它要建一个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设施,覆盖近地轨道甚至深空,用星间激光通信让卫星在天上联网,系统总算力能超10万P。

中国破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常态化商用

搞不清10万P算力具体是啥概念?这么说吧,中国“天河三号”地面超算中心总算力约10P,“星算”系统相当于一万个“天河三号”。

而且太空环境天然低温,卫星不用额外装散热设备,算力能耗只有地面数据中心的二十分之一,绿色低碳这一点做得也到位。

中国“星算”:把太空变成“算力节点”

据国际航天咨询机构Euroconsult去年的报告,全球在研的太空算力相关星座也就5个,美国2个、欧洲1个、中国2个。

其中只有“星算”计划明确了2800颗卫星、10万P算力的目标,还第一个落地商用,其他的还在卫星原型测试阶段。

中国破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常态化商用

很显然,在太空算力这件事上,中国走在了前面。

这事儿的意义可不止于“多了个算力地方”,以前太空只是拍图的“数据来源地”,现在成了跑算法的“运行场”,AI部署多了个空间维度。

比如农业里识别农作物病虫害,卫星拍完直接在天上算,10分钟就能把结果传给农户,不用等数据回地面;

地震后要算受灾区域建筑损毁情况,太空算力能立马开工,给救援争取“黄金72小时”。

这些需要快速判断的活儿,太空算力的优势太明显了。

中国破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常态化商用

佳都科技也没闲着,接下来要在广州、深圳试点,用太空算力实时分析主干道交通流量,帮着调交通信号。

而且在今年9月的国际航天大会上,欧盟、巴西都找国星宇航谈合作,想用来监测亚马逊雨林火灾、评估非洲旱灾。

毫无疑问,这技术已经开始往全球服务的方向走了。

如此看来,国星宇航这次不仅实现了技术和商业的双闭环,还重新定义了“星际之门”,不是科幻里的穿越通道,而是把太空纳入全球算力体系的基础设施。

中国破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常态化商用

按计划,2027年“星算”会完成1000颗卫星部署,以后太空算力会渗透到更多行业。

中国在天基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领跑优势,怕是还会保持一段时间,而这对全球AI算力短缺的问题来说,也是个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