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雷军开讲,机圈枪响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26日 05:38 0 admin

9月25日傍晚,京城的灯火在暮色沉沉中逐渐璀璨,车流裹挟着人流向国家会议中心方向汇聚,配上随处可见的艳红色宣传海报,年度大戏的氛围很早便织就得分外热烈。

这是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举办第六次年度演讲的场地,演讲的主题被定为“改变”。雷军说,小米在过去五年经历了包括自研芯片与汽车量产等一系列跨越,完成了改写自身轨迹的巨大蜕变。

而今年的新品——数字旗舰小米17系列,序号跨代代表着产品力的越级提升。小米多位高管在预热期便轮番站台,造势这代“史上最强小米手机”。

演讲后的新品发布会,关于17系列的种种细节依次揭晓:标准版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搭配7000mAh大电池与浮动长焦等卖点的情况下“加量不加价”,起售价依然4499元;Pro系列搭载创新“妙享背屏”,可设置时钟、AI人像等,还支持出行、音乐等重要信息通知,起售价4999元;Pro Max搭载6.9英寸屏幕及公司史上最大容量的7500mAh电池,起售价5999元。

外界同样清晰看见的是,在自研玄戒O1芯片落地装机、造车业务连战连捷后,摆在人们面前的毫无疑问也是史上最强小米。

不过,眼下竞逐“最强”二字的,恐怕不止小米——赛道另一侧,苹果iPhone 17系列携近几年最大规模更新打破质疑,华为在Mate XTS非凡大师发布会上让麒麟芯片时隔多年再度公开,OPPO携ColorOS 16从流畅性维度斜刺杀出……

艾媒咨询集团创始人、CEO张毅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智能手机发展十余年后,全球行业已明确进入新的竞争周期。

饱受“挤牙膏”诟病的手机圈子终于迎来一个全员倾力的“金九银十”——决战的硝烟,久违了。

雷军开讲,机圈枪响

01. 巨头,巨变

对小米而言,2025年是当之无愧的巨变之年。

2025年2月4日,小米股价首次突破40港元,市值达到1.004万亿港元,正式迈入万亿市值阵营;技术领域,5月22日,小米于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正式推出自研玄戒系列芯片。玄戒O1的发布,标志着小米在核心技术突破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亦是其巨变的重要支撑。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20年主题为“一往无前”的首次演讲开始,雷军在后续五次演讲后的新品发布环节,带货的小米手机产品依次是小米10至尊纪念版,小米MIX 4,MIX Fold 2、3、4及初代MIX Flip。过去数年演讲中,雷军从未真正意义上带货过小米数字旗舰正代,客观原因是档期无法匹配,而今年演讲时间有延后。但最终他亲自为小米17系列带货,对产品力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雷军在演讲中表示,小米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的转变,背后是五年投入1000亿元的坚定决心,以及怀揣重新创业的热情。

转变的根源,是五年前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反思——2020年,小米迎来十周年,彼时的小米已上市两年,年收入突破2000亿元,成功跻身世界500强行列,在外界眼中已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可雷军内心却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焦虑,当时行业内苹果、三星、华为如同三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几乎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是躺平认命还是继续打拼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长时间的挣扎过后,雷军决心直面所有问题,寻找破局之路,也由此坚定了小米下个阶段的发展方向——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从互联网公司坚定走向硬核科技公司。

芯片始终是小米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关键领域,此前松果团队的造芯尝试以失败告终,雷军复盘后得出深刻结论:苹果、华为都是从最高端切入自研SoC。且即便倾尽全力,这条路依旧是九死一生。

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最终几乎都成长为了芯片巨头:“所以我心里很清楚,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

02.棋逢对手

苹果和华为,既是雷军在演讲中点名的造芯参照对象,也是小米集团手机业务的直接对手。

从市场份额来看,据IDC统计,2025年二季度全球手机市场中,三星以19.7%的份额位居第一,苹果以15.7%紧随其后位列次席,小米则以14.4%的份额排名第三;而在中国市场,华为时隔四年重新夺回榜首,份额达18.1%,小米以15.2%的份额排名第四,苹果则以13.9%位居小米后一位。

在9月25日晚雷军开讲之前,苹果与华为这两位对手已各自亮出动作:9月10日,苹果推出iPhone 17系列,带来近几年最大规模的产品更新,针对性补足了续航散热、充电速度、屏幕刷新率等过往短板,巩固核心用户群体的信号颇为明确。

苹果在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正在持续松动,持续被国产旗舰机蚕食——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在600美元及以上的高端市场,2022年至2024年,苹果的份额从75%逐年下滑至54%。与苹果份额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为的强势崛起。

同期,华为在600美元及以上高端市场的份额从2022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29%,成为该领域增长最快的国产厂商。更具标志性的是,在Mate XTS非凡大师发布会上,华为时隔四年再度公开展示了麒麟芯片。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比起介绍芯片的具体参数与型号,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公开自研芯片这件事背后透露出的态度: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种种挑战,2025年的华为已无需遮盖锋芒,芯片自主研发能力与供应链稳定性,为其注入了足够的信心。

回顾华为的复苏之路,每一步都清晰可辨:2023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用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宣告公司度过艰难时刻;一年后的华为Mate品牌盛典,余承东的表述继续转变——不同于过去几年在台上频频提及制裁、封锁、终见曙光等“情怀牌”,此次他全程聚焦Mate 70,未再提及任何环境限制与困难因素。阴霾笼罩多年后,行业清晰见证了华为从涅槃走向盛放的全过程。

产品冲高、芯片落地,雷军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细数了小米在过去的种种改变,但在行业视角下,发生改变的又何止小米——作为份额与影响力层面当之无愧的“三巨头”,多方角力的对局已然展开。

03.“第三阵营”,另辟蹊径

三巨头之外,赛道内其余头部玩家声量相对弱势,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市场份额同样式微。

前述机构统计中,OPPO以15.5%的出货量占比力压小米排名国内市场第三。

近期,避开硬件内卷的OPPO选择押注系统生态,推出了带有“极光引擎”和“潮汐引擎”的ColorOS 16,发力方向直指市场占比更大的平价机型体验提升。

据称,前者可让品牌全机型实现“顶级流畅”,应用点击响应流畅度提升40%,第三方应用滑动帧率稳定性提升52%;后者则可让系统在重载场景下的流畅稳定性提升37%,功耗对应降低了13%。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在芯片、影像等核心硬件竞赛难有突破的当下,OPPO等品牌选择从流畅度这种用户体验维度切入,本质是打造一种差异化标签。这种策略既避开与小米、华为的直接技术对抗,又以软件护城河巩固中端市场基本盘,不失为一种精明的竞争逻辑。

从行业底层逻辑来看,这一选择恰是对市场变化与技术趋势的精准回应。张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过去近十年,手机行业陷入创新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芯片性能提升迭代放缓,镜头参数、待机时间等传统卖点已无太大可迭代空间,如何激发消费者换机潮成为行业近五年的共同难题。”而当前市场早已走过智能手机从无到有的0—1阶段,进入1—2的存量搏杀期,“对所有厂商而言,出货压力普遍存在,拓展新客户的核心就是从对手处抢用户”。

在他看来,抢用户的路径无非两条:要么拿出跨代级产品保持溢价,要么靠价格战牺牲利润换市场,“温和升级已无法刺激换机,跨越式创新是唯一机会”。这也解释了OPPO为何选择在系统生态上重兵布局——当硬件竞赛陷入瓶颈,软件体验的深度优化成为差异化破局的关键。策略背后,暗藏着行业竞争规则的底层变革。

而这场“金九银十”的集中发力,不过是新竞争周期的序幕,存量博弈倒逼创新升级,行业格局的重塑或许才刚刚开始。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天逸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