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日本“量产”诺奖,科研为什么仍被中国吊打?美国也自叹不如

排行榜 2025年10月10日 19:46 0 aa

为何日本科研实力不如中国却能再拿两枚诺奖?两个“大坑”摆在中国面前,想拿诺奖,可能要等到20年后。

这两天,关于日本再度拿下两枚诺贝尔奖牌这件事情,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网上对此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日本学界厚积薄发的成果,也有人说这是日本政府几十年如一日的投资的结果,更有人说这是日本日本教育和科研制度的胜利,这些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

细数历届日本诺贝尔奖得主主攻的方向,你会发现,获得诺贝尔奖的课题大多集中在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包括物理、化学和医学,这其实存在一定的底层逻辑,一是因为日本科研界研究方向大多是基础研究而非应用型研究,二是因为诺贝尔奖评选本就偏向于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双重原因造就了日本屡获诺奖的科研“奇观”。

你要是再仔细观察,又会发现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点,那就是日本拿到诺贝尔奖的研究课题大多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都是那个年代的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日本“量产”诺奖,科研为什么仍被中国吊打?美国也自叹不如

答案其实很简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日本发展的黄金期,日本政府有充足的资金和余力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这些诺贝尔奖,日本政府已经连续4年科研支出占GDP比重超过3%,在明确目标和充裕资金的支持下,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年代埋下的种子,终于在这个世纪初结出了果实。

这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基础科学的研究是长期投入,事实上,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绝非一场短跑比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探索都是一个无限的试错过程,有时候可能一个研究人员终其一生都无法获得那个答案,甚至薪火接力之下,才能完成这个涉及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探索过程。

从某种角度讲,日本的科研体系的确是为这种“慢科学”量身打造的温床:充足的资金、不设限的研究方向和没有明确考核制度的研究体系,几乎解放了研究人员所需承担的国家义务与社会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基础研究领域如果无法获得突破那可真就说不过去了,换句话说,现在日本获得的诺奖,是日本该得的。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的这种模式是否值得学习呢?

日本“量产”诺奖,科研为什么仍被中国吊打?美国也自叹不如

这其实也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国内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实事求是的讲,日本的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对于我们来说,简单的模仿毫无意义,因为教育和科研模式应该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研究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甚至在后来的十几年里,过多关注基础研究领域都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所以,我国更加注重应用型科研研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创新的需求越发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应用型科研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并逐步从简单的模仿转向大规模创新,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我国建立了大量先进的实验室,并以国家部门、高校、企业为单位,逐步建成了庞大的科研集群,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的科研基础。

日本“量产”诺奖,科研为什么仍被中国吊打?美国也自叹不如

而应用型科研研究为技术创新与实践注入的庞大动力,带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进一步反哺了科学研究,让我们有足够的余力投资基础研究,近几年来,我国为基础研究建造了大量科研基础设施,包括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江门中微子实验以及举世瞩目的安徽合肥科学岛的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等等。

这些装置无一例外都在向外界展示中国强大的科研能力,但为什么中国科研能力远超美日,却没有见到诺贝尔奖牌呢?因为这里面有两个“坑”,一个“坑”就像前面所说的,基础科研是长期研究,再加上诺贝尔奖评选本身的滞后性,导致就算现在中国在基础科研方面取得突破,也得等到二十年以后才能拿到诺贝尔奖。

还有一个“坑”,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最近几年其实很多国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诺贝尔奖评选过程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评委们的政治倾向问题,这一问题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尤为突出,具体情况我就不展开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诺贝尔奖本身是中立的,也无法避免评委所处的政治环境存在意识形态偏见,甚至某些评委本就是服务于某些国家和政治群体。

日本“量产”诺奖,科研为什么仍被中国吊打?美国也自叹不如

说的再直接一点,就是西方觉得中国没有那个实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算有,也要用各种手段给你压下去,给西方民众制造一种中国不行的假象。

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全网尽知,可为什么中国拿到的诺贝尔奖却寥寥无几,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中国的发展是实打实的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显然易见。其实,近几年里,诺贝尔奖评选时出现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化倾向问题屡屡出现,这不仅引发了西方民众的不满,也让诺贝尔奖的含金量一跌再跌。

说到底,诺贝尔奖是西方人取悦自己的游戏,我们又何必煞有其事的去关注、去羡慕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孰强孰弱,并不取决于这个奖那个奖,而是取决于本国民众生活的便捷与社会发展的速度。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