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筑墙,中国限制欧洲供应商诺基亚和爱立信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02日 17:54 0 admin


10月2日,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在西方舆论场掀起波澜。这篇报道试图用“对等行动”的框架解读中国对诺基亚和爱立信采取的限制措施。这绝非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科技自主权的必要举措。

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电信市场,每年消耗海量5G和关键基础设施设备。面对潜在的安全风险,我们难道应该视而不见?2022年网络安全法更新后,中国对外国电信设备实施严格审查。这个被西方媒体贴上“黑箱”标签的机制,实际上是中国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的重要工具。

文章称,“两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国有IT设备买家已开始更密切地分析和监管外国投标。”尽管审批时间可能延长,但这确是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必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的大门并未完全关闭。作者认为,“即使欧洲公司最终获得批准,漫长而不确定审查往往使它们处于劣势”。这种差异待遇背后是一个基本事实:在涉及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领域,每个国家都会优先考虑本土企业设备。

西方媒体的报道往往选择性忽略一个重要背景:中国企业在欧洲遭遇的系统性歧视。数据显示,“欧盟委员会敦促成员国禁止华为和中兴等高风险供应商五年后,到2025年6月,只有欧盟27国中的10国实施了限制”。这种选择性执行暴露出欧洲在电信安全标准上的双重标准。

更值得玩味的是市场表现。“Dell'Oro Group数据显示,华为和中兴保留了欧洲移动基础设施市场的30%至35%”。这个数字说明什么?欧洲在安全问题上说得多、做得少。以德国为例,其“5G设备59%仍靠中国”的现状,充分反映出欧洲在安全与成本之间的现实考量。

市场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文章称,“两家公司均报告中国收入下降,诺基亚的国内收入从2023年起双位数百分比下滑”。一位知情人士的形容颇为生动:“过程如此缓慢,以至于欧洲公司从主要招标中获得的少量市场份额面包屑往往被转移给中国供应商。”

中国欧盟商会的担忧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市场格局的变化。“中国欧盟商会最近表示,IT和电信的本地化要求对欧洲科技集团构成‘生存威胁’”。这种表述虽带情绪色彩,却真实反映了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筑墙,中国限制欧洲供应商诺基亚和爱立信

若换个视角观察,这何尝不是市场规律的自然体现?随着中国企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成本不断优化,外国供应商原有的价格优势正在消逝。再加上安全审查带来的额外成本,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影响,这是全球科技产业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

《金融时报》文章中那个直指核心的质问发人深省:“如果中国出于国家安全原因这样做,那么问题是为什么欧洲不以同样标准互惠?”这个问题精准命中了中欧科技竞争的关键症结。欧洲既想在中国市场保持竞争力,又不愿给予中国企业公平竞争环境,这种思维本身就有违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从实际数据看,欧洲在限制中国供应商方面确实行动迟缓。“到2025年6月,只有欧盟27国中的10国实施了限制”,这个事实揭示出欧洲内部在对华科技政策上的严重分歧。这种分歧既源于各成员国不同的安全考量,也反映出欧洲在科技自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艰难权衡。

中国采取的措施,本质上是在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电信设备国有买家现在要求投标者提供系统每个组件和本地内容比例的详细文件”。这些要求虽然严格,却是确保设备安全透明的必要举措。如果欧洲供应商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仍然可以在中国市场找到发展空间。

科技领域的竞争从来就不只是商业较量。它关乎国家安全,牵动技术主权,决定未来发展主导权。中国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筑墙,不是要关闭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是要为这扇大门装上更可靠的安全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竞争中,中国正在重新定义游戏规则。当欧洲企业还在为失去的市场份额叹息时,中国科技企业已经在新一代通信技术研发上加速奔跑。这不是故事的终结,而是新篇章的开启——一个由中国标准书写,以自主创新为底色的全新篇章。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