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数据更新缩至4小时,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27日 10:24 0 aa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数据更新缩至4小时,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数据更新缩至4小时,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

9月27日3时28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风云三号H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

本次发射的风云三号H星是我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三号的第8颗卫星,也是风云气象卫星连续成功发射的第22颗卫星,主要用于实现天气预报、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监测。

风云三号H星发射重量约2780公斤,运行于高度830公里、倾角98.7°的太阳同步轨道,该卫星装载了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电离层光度计和广角极光成像仪9台遥感仪器,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幅宽的高精度全球温室气体精细探测,综合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数据更新缩至4小时,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

研制画面 颜鹏飞 摄

风云三号H星定量精度高,光谱定标精度达到皮米量级,综合能力强,实现了全谱段、定量化同平台观测,探测要素全,在实现温、湿、风、雨、云等全要素大气遥感探测的基础上,同时获取全球温室气体、极光、电离层等遥感信息。

风云三号H星在轨监测冰雪覆盖和海面温度,提供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所需遥感信息;获取全球大气化学分布,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卫星在轨监测自然灾害、生态与环境,提高天气气候灾害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卫星在轨开展极光和电离层数据监测,提高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能力,提升空间天气预报和保障服务。

风云三号H星作为03批卫星的收官星,将与E星、F星、G星组网,实现全球观测资料100%覆盖,保障气象领域核心业务。卫星在轨获取数值预报同化应用需要的气象参数,数据更新时效将由6小时缩短至4小时,气象预报时效延长24小时左右,气象预报精度提升3%左右,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将有力提升天气预测能力。

风云三号03批四颗卫星在太空中高效协同,让人类对地球气象的观测实现“全时段、无死角”模式。E星紧盯晨昏大气变化,F 星聚焦早间地表与臭氧,G星追踪全球雨带,H星补上下午观测空白,与F星形成“早晚呼应”,形成一首循环播放的“交响乐”。这套全球唯一的低轨气象卫星地球系统观测星座将形成完整战力,既是防灾减灾的“科技盾牌”,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数据基石”。八院811所研制的电源分系统就像隐形指挥家,以精准能量调控让每颗卫星的观测节奏严丝合缝,实现了从基础供电到智能适配的跨越,以迭代创新匹配卫星多轨道、多任务需求。

风云三号卫星肩负着全寿命周期内365天全年无休、一秒都不能中断的在轨值守使命。八院803所承担着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姿轨控分系统的研制工作,在多年经验积累与自我优化下,姿轨控系统犹如一位资深的“老船长”,为风云执舵,观气象万千。身经百战的“老船长”还升级了强大的“应急智慧”,具备故障应对与自主管理能力,能通过姿态变化适时自主诊断潜在问题,并迅速启动安全措施,尽显其在复杂局面下的“临危不乱,以更精准的姿态控制、更稳定的轨道运行,助力载荷高效捕捉气象数据。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一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

原标题:《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数据更新缩至4小时,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

栏目编辑:张钰芸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叶薇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