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诺奖评委真敢说!MOF论文占半,中国能造却缺原创,评委点破痛处

排行榜 2025年10月13日 16:58 0 admin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奖评委邹晓冬最近的发言太敢说了!

这位深耕结构化学的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

一边拆解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 “金属有机框架(MOF)” 黑科技,一边给中国科研 “把脉”,

别再闷头国内卷了,要到国际学术圈拼原创!毕竟 MOF 领域近一半论文来自中国,

可国际会议上却难见中国人身影。

诺奖评委真敢说!MOF论文占半,中国能造却缺原创,评委点破痛处

先说说今年拿诺奖的 MOF 到底是个啥宝贝,邹晓冬一句话点透 —— 这就是个 “纳米工厂”。

跟咱们以前熟悉的沸石比,它的孔洞多到离谱,比表面积能大出 10 倍,更关键的是能随便 “定制”。

沸石的孔大小基本固定,MOF 却能像搭乐高似的,换不同长短的有机分子当 “横梁”,换单个原子或原子团当 “节点”,想要它装啥就调成啥尺寸。

这玩意儿的本事可真不小。想捕二氧化碳?给它加点头氨基团,就能把 CO₂牢牢吸住,比传统方法省一半以上的能量和成本,现在加拿大的水泥厂都用它每天捕一吨二氧化碳了。

诺奖评委真敢说!MOF论文占半,中国能造却缺原创,评委点破痛处

想储氢气?它内部的纳米 “客房” 能把氢能高密度存起来,比高压气瓶安全多了,重庆造的 MOF 固体氢动力无人机,续航直接是锂电的三倍。

甚至在沙漠里,它还能从空气里 “榨” 出水来,给塔克拉玛干的采油工人解渴。

不过邹晓冬也说实话,MOF 稳定性不如分子筛,用着可能会 “散架”,但好在成分还在,调调化学条件就能重组,这点缺陷完全挡不住它的应用热潮。

现在中国光研究 MOF 的实验室就超过 100 个,重庆更是建起了全球领先的百吨级生产基地,造出的滤料能帮半导体企业除污染,提氦材料还破解了 “卡脖子” 难题。

诺奖评委真敢说!MOF论文占半,中国能造却缺原创,评委点破痛处

珠海有家公司更牛,已经开发出 40 多种 MOF 产品,正盯着行业巨头巴斯夫赶超呢。

但邹晓冬最忧心的不是技术,是中国科研的 “方向感”。她算过一笔账:MOF 领域近半论文来自中国,可国际会议上中国人却没几个。

这就像闷头做题的学生,题刷了一堆,却没跟老师同学交流过思路。更关键的是,大家总盯着热门领域追,忘了搞 “从 0 到 1” 的原创。

她作为诺奖评委的话太有分量了:“我们评奖从来不看文章发在哪,哪怕是本国期刊,只要是开创性工作就认。”

诺奖评委真敢说!MOF论文占半,中国能造却缺原创,评委点破痛处

屠呦呦的青蒿素论文发在《科学通报》,照样拿诺奖;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被质疑 40 年,坚持原创也终获奖。

反观国内,不少人被影响因子牵着走,别人开拓出的领域一热,大家就扎堆去做,哪还有功夫找新方向?

其实中国科学家不是没这本事。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博教授师从 “MOF 之父” 亚吉,回国后直接在重庆搞出产业化基地,把老师的理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品。

广东的科研团队还开发出能给锂电池用的 MOF 材料,已经送样宁德时代测试了。

邹晓冬说的没错,咱们有智慧、有经费,缺的就是沉下心找空白领域的定力,和走出去交流的勇气。

诺奖评委真敢说!MOF论文占半,中国能造却缺原创,评委点破痛处

她在瑞典工作这些年,也感受到男女科研者的差异 —— 做研究时没人把她当女性,但聚餐时女性少了确实孤单。

不过这跟科研方向比都是小事,她更想劝国内科学家:“别在熟人圈子里卷了,到国际上跟高手过招才叫真本事。”

总结

MOF 拿诺奖给中国提了个醒:科研拼的不是论文数量,是原创底气,

邹晓冬的话点透了关键 —— 少追热点多找空白,少闷头干多走出去。

照着这个方向走,中国的诺奖真的不远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