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专家观点丨AI重塑未来出行与产业生态

今日新闻 2025年11月04日 14:34 3 admin

人工智能对交通产业的赋能,正从单一的技术工具角色,跃升为牵引行业范式革命、重构产业价值生态的核心驱动力。近日,在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的背景下,北京市科协创新服务中心主办了“2025年科创中国·北京创新荟产学研合作研讨交流活动——AI赋能产业升级与转型”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专家观点丨AI重塑未来出行与产业生态

新底座

AI重构交通生态

专家观点丨AI重塑未来出行与产业生态

当前,中国交通运输业正经历一场范式转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振国认为,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必须摆脱对规模扩张和传统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新质生产力’正是这一转型的核心抓手。”

在刘振国看来,交通运输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包含技术、模式和产业的立体化概念。“新技术”是基石,既包括交通运输本身的工程科技创新,也涵盖AI、北斗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新模式”是血脉,表现为多式联运、MaaS出行等运营组织的优化,以及交通与旅游、能源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新产业”是果实,催生出自动驾驶、高端装备等未来产业。

“这要求我们的治理思维必须同步进化。”刘振国提出,未来需要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体系,并建立包容审慎的治理机制,营造创新变革的行业氛围。“另外,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传统交通运输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专家观点丨AI重塑未来出行与产业生态

变革离不开标准的引领与规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宋文林描绘了正在快速成型的人工智能与智慧交通深度融合标准体系蓝图。“标准是产业成熟度的晴雨表。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这场产业变革铺设‘轨道’。” 宋文林介绍,国家层面已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架构,2024年升级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将“智慧交通”置于突出位置。

“在国家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指引下,我们从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到行业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标准化布局。”宋文林特别强调了几项关键标准的意义,“例如《人工智能道路交通大模型系统服务能力通用要求》,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语言、视觉和多模态大模型如何在统一的智慧交通体系下顺畅‘对话’ 与高效协作;涵盖道路、民航、铁路的‘三横三纵’交通行业大模型评测体系,从交通装备、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三个层面,给交通大模型的‘智商’和‘能力’建立一个公允的衡量标尺,加速推动智慧交通产业向规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新突破

数字孪生精准映射

专家观点丨AI重塑未来出行与产业生态

范式的转移,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技术突破之上。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智能交通所所长孙建平带来的分享,揭示了北京在智慧交通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发展设想,其核心是三大技术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交通需求的“智能生成”。“过去我们做城市规划,依赖传统的‘重力模型’等方法来预测出行的OD(起终点)分布,精准度不高。” 孙建平介绍,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技术研发团队基于全国100个城市的出行大数据,利用AI算法研发了交通需求生成模型,将预测准确率大幅提升至95%。“这意味着,只要输入未来的用地规划和相关数据,我们就能预判其建成后的交通流量分布,从而实现‘规划未动,仿真先行’。”

第二个突破,是多元数据融合的“透视能力”。以轨道交通为例,传统的刷卡数据只能知道乘客何时进站、何时出站,中间的换乘、候车过程是一个“黑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技术研发团队通过算法进行时空重构,将全过程重构的吻合度提升到了82%。“现在我们能清晰地知道乘客进站-站台-出站的全过程,为运营企业优化调度、改善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三个突破,是微观交通行为的“中国式建模”。 中国的道路交通量大、交织复杂等状况极具特色,国外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团队通过航拍视频,对国内特有的驾驶行为进行提取和学习。“我们把这些‘普遍存在’的驾驶习惯,变成了算法的训练教材,让仿真世界里的车辆行为无限接近真实世界。”

孙建平认为,下一代智慧交通将是具有高阶智慧的自主式运行系统,其核心是一个汇聚了全域数据的“数据底座”和一个具备强大AI能力的“中枢大脑”。这意味着,未来的交通治理,将不再是“事后灭火”,而是通过全景视角的回溯与预测,实现问题的精准定位与治理,系统本身将具备高度的“自治”能力。

新终端

AI定义汽车生态

专家观点丨AI重塑未来出行与产业生态

智能网联汽车不仅是当前产业变革中重要的应用场景,其本身也作为一个最大的移动智能终端,成为产业生态竞争的焦点。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马宏宾从产学研融合的视角回顾了这一历程。

“八年前,我们在讨论《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2025年目标时,很多人还觉得遥不可及。但弹指一挥间,当年设定的目标,今天已成功跨越。”马宏宾说。调查数据显示,2025年9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逼近60%,自主品牌出口增长125%。“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性突破,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正是电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马宏宾回顾了他八年前提出的趋势,例如车辆的电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以及道路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他表示,这些趋势至今依然适用,并且正日益深化。“随着汽车产业从大到强,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加强产品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马宏宾说。

专家观点丨AI重塑未来出行与产业生态

产业的最终跃迁,需要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产品价值。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新辉的分享,展现了操作系统如何作为“transformer”,将AI能力转化为极致的用户体验。

“汽车正在从‘硬件定义’迈向‘软件定义’,并最终走向‘AI定义’。”杨新辉表示,操作系统的作用正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是人需要学习如何操作车,今天是车需要学习如何服务人。”

他阐述了操作系统的三大核心能力:“超真实”实现实景与3D数据的融合,让虚拟世界无限逼近真实;“超智能” 确保持续在端侧实现500毫秒内的响应,理解用户50种以上的座舱意图;“超生态”则是打通从云端大模型到本地应用,乃至全球各地图、音频等服务的壁垒。

“生态是决胜的关键。”杨新辉说,“无论是国车出海,还是海外车型入华,面临的最终壁垒往往不是技术,而是地图、内容等本地化生态。操作系统的使命,就是成为打通这些壁垒,连接产业上下游的‘钥匙’。”

展望未来,与会专家认为,真正的竞争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整体生态的构建与标准体系的引领。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在于:交通不再仅仅是技术应用的被动场景,更是主动催化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这种双向赋能的关系,将最终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同跃升与高质量发展。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