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于东来的行为艺术:当"傻东来"遇上"刑释人员",是作秀还是真情?

今日快讯 2025年09月26日 03:37 0 admin

"用真品换真心"——这句印在胖东来每个角落的标语,最近因为30名刑释人员的录用,再次被推上热搜。这不是胖东来第一次"出圈",但这次的操作,有人认为是创始人于东来介入罗永浩和贾国龙关于西贝预制菜之争后引来争议之后重新树立形象的作秀之举。

于东来的行为艺术:当"傻东来"遇上"刑释人员",是作秀还是真情?

从"傻东来"到"疯东来",再到"实东来"

1995年,于东来在许昌开了家40平米的烟酒店,因为坚持"不卖假货",被老乡们戏称"傻东来"。这个外号背后,是胖东来商业理念的雏形——‌用真诚换信任‌。

1998年的一场大火烧光了于东来的全部家当,却烧不毁"傻东来"积累的口碑。重新出发的于东来进入了"疯东来"阶段——疯狂追求极致服务,疯狂扩张。到2015年,胖东来开始进入"实东来"阶段,不再盲目扩张,而是回归初心,做精做细。

于东来的行为艺术:当"傻东来"遇上"刑释人员",是作秀还是真情?

从"傻东来"到"疯东来",再到"实东来",形成了独特的"胖东来模式":‌高薪养廉+极致服务+文化认同‌。员工平均月薪9000元,年假40-60天,还有"不开心假"——这种"反商业常识"的做法,反而让胖东来成了零售业的"幸福样本"。

9月17日,30名刑释人员走进胖东来时代广场面试,于东来表示,他们已经为过去的事情付出了代价,不用觉得低人一等。面试中途,于东来再度返场,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大家招待好。并当场表示工资可以提前给,要确保大家把房子租好有地方住。结果30人全部被录用。

于东来的行为艺术:当"傻东来"遇上"刑释人员",是作秀还是真情?

这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是胖东来一整套刑释人员独特的招聘哲学。

首先是文化认同测试‌,应聘者需要背诵企业理念,理解"自由与爱"的文化。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确保价值观一致的必要筛选。其次是犯罪类型过滤‌,明确排除暴力、性侵等恶性犯罪人员,只考虑中轻度犯罪类型。这种"有原则的包容"既体现社会担当,又控制风险。最后是双向选择,6个月试用期,让双方都有调整空间。这样招聘就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给彼此一个重新认识的机会。

于东来的行为艺术:当"傻东来"遇上"刑释人员",是作秀还是真情?

胖东来还与司法部门合作建立了"再就业帮扶站",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心理辅导。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刑释人员的再就业成功率。

聘用刑释人员是作秀还是真心?‌ 有人质疑这是挽回形象的"流量密码",但胖东来用实实在在的岗位和配套制度回应了这种质疑。

通过犯罪类型筛选、岗位风险分级等机制,胖东来找到了包容与安全的平衡点。这不是简单的"做好事",而是把社会责任内化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胖东来这波操作,表面看是"慈善"是作秀,实则是‌一箭三雕‌的商业艺术。

于东来的行为艺术:当"傻东来"遇上"刑释人员",是作秀还是真情?

你能想象刑释人员也能成为人才护城河‌吗?刑释人员往往比普通人更珍惜机会,忠诚度和执行力可能更高。这种"特殊人才"反而可能成为企业的独特优势。

在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企业社会责任的今天,聘用刑释人员的举动能极大提升品牌美誉度。人民日报的点赞就是最好的背书。

于东来通过实践探索刑释人员再就业的最优解,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这种"先行者"姿态,让胖东来从商业企业升级为社会企业。

于东来的行为艺术:当"傻东来"遇上"刑释人员",是作秀还是真情?

胖东来用30个岗位告诉我们,商业成功不一定要以牺牲人性为代价,企业可以既是利润中心,也是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者。最极致的服务,往往源于对"人"最深的理解。正如于东来所说:"我们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