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小红书第三届马路生活节在上海开幕,作为每年固定IP,马路生活节正在成为小红书试水本地生活的重要场景之一。2023年,小红书第一次在线下运作...
2025-09-27 0
编辑:香瓜
2025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与英伟达宣布联手进军Physical AI领域的消息,犹如一颗深水炸弹震撼科技圈。这不仅是两家巨头的商业合作,更可能是改写全球AI竞赛规则的关键落子——中国能否借Physical AI实现技术反超?这场合作背后暗藏哪些产业玄机?
他们的野心,是要凭空造一座10吉瓦的超级AI数据中心。没概念?英伟达老板黄仁勋亲自给你算了笔账:这玩意儿,等于同时点亮四五百万块顶级GPU。这个数,基本上是英伟达今年准备出货的全部家当了。
这个Physical AI可不是咱平常理解的那种在电脑里跑数据的AI,这其实就是把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这些多模态的感知能力,还有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则揉到一块,让AI能真真正正地跟现实世界打交道。比如说自动驾驶的车不只会“看见”红绿灯,还能懂得刹车距离和路面摩擦力这类细节,工厂里的机器人也能灵活调整动作,避开障碍物。
这东西一深入研究,可直接撬动像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这些价值几万亿的大市场,也难怪如今成了中美科技圈里新一轮角力的重点方向。而就在今年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和英伟达宣布的一项合作,仿佛就是要在这道鸿沟之上,架起一座特殊的桥梁。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术合作,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战略布局。这座桥,既是指向未来的关键通道,也暗藏着无数的不确定性和脆弱的根基。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座“权宜之桥”的真实面貌。
这座合作之桥的诞生,是因为在各自的技术版图上,都存在着一道对方才能填补的“断崖”。合作,成了当下唯一的选择。
想让AI真正动起来,可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早就把话挑明了,AI的下一个前沿就是物理AI,这将催生颠覆性的行业变革。他把AI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感知、生成,以及最终的物理交互。我们现在正处在从生成式AI迈向物理AI的关口。
这个新阶段的门槛高得吓人。它需要一个能理解三维世界、懂得物理规则的“大脑”,也就是所谓的“世界模型”。这个模型得能计算出物体的重量、材质、重心,预测它们的运动轨迹。它还需要一个“沙盘”,也就是数字孪生仿真平台,让机器人在虚拟世界里反复试错,大大降低现实中的损耗。最后,还需要灵巧的“手脚”,也就是具身智能控制器,把大脑的决策精准地转化为物理动作。
它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熟悉的语言大模型。而英伟达,早就凭借其Omniverse平台这样的物理仿真引擎,以及CUDA这个几乎无法绕开的软件生态,在这条赛道上筑起了高高的技术壁垒。他们手里,攥着物理AI的“设计图和全套工具箱”。
反观阿里这边,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拥有中国广阔的制造业、物流等真实应用场景,这正是物理AI最渴望的“数据试验田”和“练兵场”。比如,阿里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就迫切需要从一个语言天才,升级为一个能理解物理世界的实干家。
但尴尬的是,阿里虽有丰富的“建筑工地和原材料”,却独独缺少最关键的物理建模和仿真核心技术。看看现实差距吧:OpenAI的Figure01机器人,在物理交互的流畅度上,明显要比阿里的“通义”系列更胜一筹。这背后,是中国团队普遍缺乏美国实验室那种长期积累的海量机器人实操碰撞反馈数据,也就是所谓的“暗知识”。这种技术上的依赖,构成了这座合作桥梁不可或缺的基石。
如果说技术依赖是这座桥的基石,那么构成桥身的“建材”就更有意思了。它一半是互利共赢的“钢筋”,另一半,则是各自心怀鬼胎的“泥沙”。双方在握手的同时,似乎都在为未来的“拆桥”做着准备。
我们先看英伟达的算盘,这简直是一场阳谋。在美国芯片禁令的大背景下,直接向中国销售顶尖硬件的路被堵死了,怎么办?英伟达换了个玩法,不卖“渔具”,改卖“钓鱼技术”。通过与阿里云的合作,他们将自家的物理AI软件栈整个集成进去,从数据合成、处理到模型验证,全流程覆盖。
这样一来,英伟达的技术标准就顺理成章地渗透进了中国市场,维系住了其强大的生态霸权。更绝的是,合作协议里明确写着,不涉及芯片代工业务。这一笔,等于为未来的硬件竞争留足了后手,摆明了这次合作的有限性。
再来看阿里的B计划,同样深谋远虑。对阿里而言,这次合作是“用市场换技术”策略的延续,是一个获取先进工具链、快速弥补自身短板的“加速器”。但加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依赖。
据了解,阿里内部早已启动了自主PhysicalAI平台的秘密研发,甚至定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时间表:计划在2026年实现“去英伟达化”。这可不是空喊口号。像“三江源”这样的项目,已经开始大规模采用平头哥、沐曦等国产芯片,构建混合算力集群。
这种“集群化突围”的策略,一方面是为了探索摆脱单一供应商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采购成本比纯英伟达方案直接降低了40%。你看,这座桥的每一块砖石上,都刻着双方的短期利益和长期算计。合作是暂时的,竞争才是永恒的。这种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保质期”必然是有限的。
一座内部结构充满矛盾的桥,还要时刻面对外部的风吹雨打。技术迭代、市场竞争、地缘政治,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压力。未来三年,将是决定这座桥命运的关键期。
第一个压力测试点,就在今年到2026年,这是商业化的“窗口期”。合作平台到底好不好用,得看市场买不买账。像小鹏汽车、新松机器人这些首批合作方,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像小鹏承诺的那样,能把50%的训练量迁移到这个新平台上,那说明合作成功了一半。
吸引客户的核心卖点,是效率的飞跃。据说,集成英伟达的工具后,机器人算法的迭代周期能从过去漫长的3个月,直接缩短到惊人的两周。但这需要被市场广泛验证。一旦商业化落地不顺,英伟达随时可能掉头去寻找下一个合作伙伴。
紧接着,2026到2027年,真正的“生死线”将出现——芯片能效比的竞赛。到那时,平头哥的下一代芯片,性能上能否追上英伟达的旗舰产品,将直接决定中国在硬件层面能否“断奶”。这背后,更深层次的瓶颈在于EUV光刻机等核心制造设备的突破,这已非一家企业之力所能及。
而到了2028年,竞争将进入最高潮——物理AI行业标准制定权的争夺。届时,中美两国的机构必然会展开激烈博弈。如果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核心技术还不能自主,那么今天通过合作换来的一点市场话语权,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可以说,这座合作之桥正行驶在一条布满“倒计时”的赛道上。商业落地、芯片自研和标准制定,这三大压力测试点,将最终决定它是被不断加固,还是走向坍塌。
回过头看,阿里与英伟达的这场合作,是一次典型的“双轨策略”实践。一边是“开放合作”,借力打力。另一边是“自主研发”,卧薪尝胆。这座“权宜之桥”,是中国科技企业在AI下半场,面对技术封锁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走出的一条充满智慧与风险的超越之路。
当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不断加速,真正的胜利,已经不取决于某一项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取决于全栈能力的构建。所以,这座桥的最终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能存在多久,而在于中国的企业们,能否在过桥的这段宝贵时间里,完成必要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从而在桥的另一端,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坚不可摧的“新大陆”。
弯道超车的答案,从来不在于桥本身,而在于造桥者们奔向彼岸的速度与决心。
相关文章
9月26日,小红书第三届马路生活节在上海开幕,作为每年固定IP,马路生活节正在成为小红书试水本地生活的重要场景之一。2023年,小红书第一次在线下运作...
2025-09-27 0
Scmp9月27日报道,北京方面已明确发出信号,其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正从一个主要服务于国内的基础设施,转变为其全球技术战略...
2025-09-27 1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香瓜2025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与...
2025-09-27 2
IT之家 9 月 27 日消息,第三方质保服务机构 Allstate Protection Plans 于 9 月 25 日发布视频,全面评估了苹果...
2025-09-27 2
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在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上,和普通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批生...
2025-09-27 2
IT之家 9 月 27 日消息,彭博社今天(9 月 27 日)发布博文,指出当前游戏行业正面临一个新挑战:游戏实在太多了,导致玩家选择空前丰富,开发者...
2025-09-27 2
9 月 27 日上午,西安市科学技术馆精心策划举办的融合历史探秘与科学实践的亲子研学活动,在大风阁博物馆内暖意融融的情景氛围中顺利落幕。25 组亲子家...
2025-09-27 2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线下中小微商家正面临流量成本高企、用户粘性不足、数字化转型难等多重挑战,而消费者则渴望在日常消费中获得更具价值的权益与体...
2025-09-27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