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赓续四条近地轨道观测整体优势进一步强化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获取能力9月27日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2025-09-27 2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
赓续四条近地轨道观测整体优势
进一步强化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获取能力
9月27日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H星发射升空。作为风云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家族的新成员,风云三号H星的载荷配置和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将接替已“服役”近8年的风云三号D星在轨业务,在确保极轨气象卫星全球成像和大气垂直探测核心业务基础上,强化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获取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
点火升空 拍摄:任长胜
中国气象局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指挥、副局长曹晓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受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不断擦亮风云气象卫星名片,已成为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后,将赓续风云气象卫星四条近地轨道观测整体优势,进一步提升全球大气及地球多圈层系统精细化观测能力,更好地发挥气象卫星在各领域应用效益。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王劲松介绍,我国近地轨道气象卫星采用多星组网观测,以获取全球时空完整分布的探测资料。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三号H星将承担“下午星”监测任务,并与在轨的“上午星”风云三号F星、“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降水星”风云三号G星组网观测,以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运行状态为气象核心业务提供坚实数据产品支撑。
组网观测 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风云三号H星装载的9台有效载荷配置和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包括全新研制的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Ⅱ型,升级改进的广角极光成像仪Ⅱ型以及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等7台继承性载荷。其中,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Ⅱ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幅宽高光谱全球温室气体监测,通过对近红外到短波红外的四个谱段大气吸收谱线精细探测,可获取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柱浓度数据,实现全球范围内高精度温室气体探测,为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力支撑。广角极光成像仪Ⅱ型具备极地广域极光成像和沉降粒子浓度探测能力,光谱覆盖谱段140nm—180nm,可进行极光强度和范围实况预报,以及极区沉降粒子现报,实现磁暴预报、磁层亚暴预报、极区电离层天气预报等。
风云三号H星效果图 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风云三号H星投入业务运行后,将提供云辐射类、海表类、陆表类、大气参数类、大气成分类、空间天气类等6大类70个产品,可保障气象领域核心业务,满足空间天气预报和保障服务的需求,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全球气候变化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防灾减灾等领域的能力与水平。
吊装星罩组合体 拍摄:颜鹏飞
截至目前,我国共发射22颗风云气象卫星,9颗在轨运行,持续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为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气象局
编辑:小G
相关文章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赓续四条近地轨道观测整体优势进一步强化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获取能力9月27日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2025-09-27 2
9月23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首款按照适航规章、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祥云”AS700安全抵达关岭自治县指定飞艇起降场。这场以“飞...
2025-09-27 2
一直以来,国内造车新势力大多倚重“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尤其在高端车型中,激光雷达几乎被视作高阶智驾的“标配”。然而,随着...
2025-09-27 2
为推动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9月26日,虹桥国际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先锋探享会在临空园区举行。本次活动由区科委主办,来自机器人、无人机、智能...
2025-09-27 2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人保财险正式推出自主研发的“PICC中国地震人身伤亡巨灾模型”。该模型响应国务院2024年9月发布的保险业高质量...
2025-09-27 0
9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京举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暨航空工业思政大讲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出...
2025-09-27 2
花66元就能像打车一样“打飞的”出门?这听起来像科幻片里的情节,却已在湖北竹山县悄悄变成现实,低空经济,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词汇,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飞入...
2025-09-27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