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76个特等奖!成都这些学校上榜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28日 09:07 2 admin

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学情分析,“一生一策”的精准教学得以实现;


引入智能评价系统,作业批改、课堂表现、项目成果等数据被自动采集与分析,教学反馈从“经验判断”升级为“数据驱动”;


利用AI技术模拟实验操作、重现历史场景、生成语言环境,抽象知识转化成了可感知、可交互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这几年,人工智能的风刮进了中小学和高校的课堂,教育教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教育不只关乎当下,更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


如何教?怎么教?教师成为其中关键的一环。


前不久,四川省教育厅举办了首届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大赛,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学段及相关教育部门。经过近两个月的初赛与决赛,共评选出1000余项获奖成果,包括特等奖76项、一等奖147项、二等奖299项、三等奖487项。


76个特等奖!成都这些学校上榜

图源:四川省教育厅


这份长长的名单,不仅是一张获奖成绩单,也为我们勾勒出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深度融入教学、教研与教师发展的各个环节。


76个特等奖!成都这些学校上榜


据介绍,首届教师人工智能应用大赛的比赛内容分为人工智能教学创新应用课例、AI教育智能体开发与创新应用和A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典型案例,分别对应三方面能力:


一是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展示教师利用AI工具优化教学设计、创设学习情境、解决教学难点的能力;


二是鼓励技术创新,关注教师利用平台开发应用教学智能体、解决特定教学与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是着眼于教师自身成长,挖掘利用AI进行精准教研、教学反思、能力提升的成功经验。


从获奖情况来看,基础教育阶段最为活跃,获奖项目占比过半,尤其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力军,可见AI技术在中小学课堂的已呈“遍地开花”之势。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紧随其后,项目虽然数量较少,但技术复杂度、与产业和科研的结合度更高,展现了AI在教育应用上的巨大潜力。


分学段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获奖项目几乎覆盖所有学科,语文课上用AI进行作文批改与创意启发,数学课上用智能体动态演示几何定理,美术课上结合AR/VR技术让学生“沉浸式”鉴赏名画,科学课则利用AI传感器进行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AI”几乎已经在教学中无处不见。


76个特等奖!成都这些学校上榜

七中育才华兴分校语文学科受邀赴北京参加全国“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展示课执教


职业教育的获奖项目则体现了“应用为王”的特色,多个获奖项目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现代服务等产业展开,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智领航维:生成式AI赋能的飞机机轮目视检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无人驾驶列车故障处理》等。在“AI智能体开发”方向,职教教师展现出强大的实践能力,开发了许多用于模拟实训、技能考核的智能体,有效提升了教学实效。


高等教育的获奖项目更具前沿性和探索性。一方面,AI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如四川大学和深圳市旭东数字医学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的项目《“智影元工”:AI驱动的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智能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了接近真实的科研与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在“教师专业发展”方向,高校探索了基于AI的虚拟教研室、跨校协同研修等新模式,如西南交通大学的《跨界虚拟教研育见未来教师——AI赋能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教研探索》。


如今,AI已不再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属工具,正逐渐成为各学科教师的“新粉笔”和“教研伙伴”,帮助教师实现精准教学诊断与个性化成长规划的同时,也推动教师角色从技术的“使用者”向教学的“设计者”与“开发者”转变。


76个特等奖!成都这些学校上榜


在成都各个区县中,锦江区一直是在“科技+教学”上走在前列的,比如锦江已在全区推广无人机足球,也较早就开始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


在本次比赛中,锦江区18个项目获奖,特等奖4项,居全省区(县)首位,也是全省唯一在本次基础教育三大参赛方向均获得特等奖的学校。


锦江区的人工智能教学有什么诀窍?我们也对话了获得特等奖的学校。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2024年锦江区启动了教育专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三个助手”教学应用试点工作,成师附小就是试点校之一。


“一开始,我们就成立了人工智能教学种子教师团队,后来还组建了AI教学先锋队,把AI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校园,构建了从管理到课程、课堂、师培、场景五位一体的智慧教育场景。”该负责人说。


76个特等奖!成都这些学校上榜

成师附小“人的大脑与机器大脑”AI通识教育普惠课例


具体而言,“三个助手”主要应对备课、教学、学生成长三个环节,例如在备课环节,一位英语老师要教“学校生活”的内容,就可以通过助手搜索这一话题在不同教材版本中的呈现和同一教材版本不同时期的呈现难易度,快速地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解读、生成PPT、转化音频。这样的备课以前可能要一周时间,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时。


在课堂上,老师们也习惯了引入智能体辅助教学。例如要讲一节三国文化的课程,老师们提前把需求和相应知识点创建成一个三国数字人智能体,课堂上学生就可以通过和数字人对话获得和这堂课相关联的内容。这就形成了教师+数字人的特殊“双师课堂”。


而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华兴分校,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广泛应用在教学各个环节:课前通过智能备课系统快速整合教学资源,生成多样化的课件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课堂中通过智慧纸笔等采集课堂学习数据,辅助教师精准掌握学情、精准指导学习;课后通过数智作业等方式,辅助教师准确分析年级、班级及学生个体作业数据,进而更有效了解知识掌握情况,更有效进行分层作业制定、学习效果反馈。


豆包小方助教、科大讯飞奇思妙问好奇窗、校本AI教学辅助系统……在对话中,锦江区的老师们对各类人工智能助手如数家珍,除了官方推行的实验大模型,他们还积极探索各个大模型应用,研究如何创建学校的“独家智能体”。


“如果老师的工作都给AI做了,那老师还能做什么?”对于这个大众关心的问题,老师们的回答是——AI不是替代思考的工具,而是激发深度认知的桥梁。


“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平台,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差,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工智能提供的各类知识经验,老师要去研究,去搜集,去筛选,去对比,去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品质一直在提升。”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