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为10万名青少年点亮科学之光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01日 04:56 1 aa

“林奶奶,蜣螂为什么喜欢滚粪球?”“帝企鹅怎么在零下60℃的南极生存?”前不久,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盛和小学,一群孩子围着满头银发的林育真追问。

她笑着翻开随身携带的“地球不能没有动物”丛书,用一张红外相机拍摄的蜣螂特写照片,向孩子们解释:“粪球是它们的‘移动粮仓’,滚动时还能用太阳偏振光导航呢!”

话音未落,孩子们已瞪圆了眼睛,后排的班主任忍不住掏出手机录像:“林教授的课比动画片还精彩!”

这样的场景,在林育真的退休生涯中已上演了110余次。自2003年从山东师范大学退休以来,她的足迹遍布山东济宁、枣庄、济南等地的城乡中小学,累计为超10万名青少年带去科普讲座。虽然获评中国科协“最美科技志愿者”等称号,但她最喜欢的头衔却是“科普奶奶”。

林育真执着科普的原因,要从77年前开始说起——

1948年,林育真小升初考试,11岁的她第一次体会到“科学之难”——试卷上“狼狈”一词的名词解释让她抓耳挠腮。“狼是狼外婆,狈是什么?”这个疑问竟成了她与动物学结缘的起点,对动物学的兴趣就这样植根在她心里。

2003年,在科研道路上拼搏了半辈子的林育真即将退休,在很多人以为她将安度晚年时,她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对生态学的研究愈深入,愈能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自然生态系统就是这个家的‘地基’和‘支柱’。如果地基腐烂、支柱倒塌,整个房子就会垮掉。”林育真思忖良久,下定决心,“用科普的方式让更多人重视生态保护!”

傍晚6点半,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林育真站在投影仪前,展示着一张张生动的照片——湛蓝的湖泊、迁徙的鸟群、因污染而枯死的树林。

“大家看这张图,30年前这条河还能游泳,现在却漂满垃圾。”她指着屏幕,语气平实却充满力量,“这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造成的。”

她拿出几个玻璃瓶:“这是我从不同河流取的水样。干净的水里能养鱼,浑浊的只能养蚊子——你们想和谁做邻居?”孩子们咯咯笑起来,大人们却陷入沉思。

植根于长期的学识积累和科研实践,林育真的科普讲座原创性与前沿性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并行。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走到各个角落,以公益讲座的形式让科学的种子散播得更远:80岁生日当天,她给济南市山大辅仁学校的学生讲科普课;2022年秋末,疫情稍缓,85岁高龄的她又走进了济南市景山小学、雪山小学……退休22年,林育真以“退而不休”的姿态,在科普教育的舞台上持续发光发热。

在公益讲座之外,打造出更多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的“硬核”科普作品,也是林育真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

2013年《隐秘的昆虫世界》、2017年“我的科普图书馆”系列丛书、2020年“地球不能没有动物”丛书、2022年《超级昆虫大发现》……林育真的科普书,从选题到成稿,至少打磨3年。她说:“写书容不得半点儿差错,错一个字,印一万本就扩大成一万个错!做科普,就要拿出写论文研究学术的劲头。”

如今,88岁的林育真仍在为新书搜集资料。在她的书桌上有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57年大学校园里的她——扎着麻花辫,眼神明亮。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林育真银白的头发上,那一刻,她仿佛仍是那个小女孩,永远追逐着科学的光。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30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董广远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