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01日 21:45 1 admin

航天飞行器再先进,一旦穿越大气层,碰上“黑障”就全失联。几十年里,美苏反复试,美国算出数学模型,苏联烧坏多架飞船,谁都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直到2023年,中国飞船一句“243”响起,全场屏息,然后全国都知道——这道全球科研界的天堑,被我们跨过去了。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飞得快,反而听不见”:难到美苏都翻了车

人类第一次接触“黑障”,是在1949年。

当时,美国发射试验飞行器,在返回地球时发现“突然断联”,导航信号毫无征兆地中断。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飞控中心像突然蒙了眼,所有指令发不出去,数据全断,几十吨的航天器成了一块瞎飞的铁。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1950年代,美军搞清楚了原理:飞行器以高超音速返回大气层,速度超过7马赫,压缩大气,高温烧出“等离子体云”。

这团火包着整个飞船,把无线电信号全挡住。电磁波进不去、出不来,导航、遥测、语音、控制全失效。飞船在这一段时间内,彻底“哑了、瞎了、聋了”。

这段时间,就是“黑障期”。

苏联尝试用“喷流扰动技术”撕开电磁层,美国航天飞机搞过“等离子窗口”“低温外壳”等方案,但效果都不理想。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到1980年代,美国航天飞机最终接受现实——黑障无法彻底打穿,只能尽量缩短时间,用机载程序顶过去。

问题是:一旦突发故障,靠程序就等于撞大运。

回看历史,美苏都尝试过几十种办法,但始终无法做到“在黑障期内,通信不中断”。所以这不只是技术难题,是多学科交叉失控的系统灾难。它难在四个字:层层死角

动力工程、空气动力学、电磁波传播、信号处理、材料科学……只要一个链条掉了链子,整个飞行任务都要完。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黑障被称为“航天工程里最后一个不可控区段”。它的存在,意味着所有飞控数据,在最关键的那几分钟,一切靠猜。

几十年里,所有国家都认栽。美国《航天系统指南》干脆写明:黑障,不可避免。

直到2023年,中国飞船打破了沉默。

“243”响起,全国系统一起跟着动了

2023年6月4日,东风着陆场,神舟十五号即将返回。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内,静得像一张白纸。

所有人都在等——冲破黑障期那一秒,飞船是否能重建通信。

他们在一个编号:“243”,它是飞船穿出等离子体云时,VHF应答机发出的重联信号编号。如果“243”响起,说明飞船安全,地面可以立即启动联动流程——搜寻、定位、回收。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为了抓住这几秒,中国用了多少准备?

38所、航天科技集团、测控中心、电科系统、北斗团队,上百单位联合布控。

“雷达+飞机+卫星”三线联动:地面部署7个测控雷达站,天上出动两架运输机、三架直升机,并配合北斗12个导航点全方位定位

这些设备都不是在“听”,而是在“找”——在极短时间内从嘈杂电磁波中,精准捕捉“243”的那一个频点。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那时飞船高度不到100公里,速度超过20马赫。等离子体烧得像个火球,信号就像一个气泡,稍纵即逝。

信号只有几百毫秒,强度极弱,频率容易漂移。这时候系统要做到:

提前预测轨迹,计算黑障窗开启时机;捕捉信号,判定身份,联动响应;

精确计算飞船坐标,迅速反馈指令;同时调动地面与空中回收系统就位。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在美国,这种任务可能要交给多个公司分别操作;在中国,统一平台联调、任务一体指挥,全流程响应时间压缩到分钟级

所以,“243”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个国家动起来的信号。

它意味着:中国实现了“黑障期间通信不中断”,航天器完全可控,回收有据可依,飞控系统再也不用盲猜。

全球第一。

研究人员怎么干的?一毫米一毫米抠出来的突破

黑障难题能解决,是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3所多年硬啃。没有灵光一现,只有一毫米一毫米抠。

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指望能“打穿黑障”,目标很明确:想办法“听见一点点信号”,哪怕只有几百毫秒,也够用了。

黑障是怎么形成的?飞船高速穿过大气,气流被压出高温火球,这团火就是“等离子体”。它能把信号烧没,像隔着火墙打电话,根本听不见。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那怎么破?503所团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缝”。

他们搞来一堆等离子体数据,在实验室里造假“火球”,反复试信号。他们发现,不是所有频率都被挡死。某个特定的VHF频率段,在某个角度、某种温度下,可能会漏出一线缝隙。

这个发现非常关键。他们开始试:换天线角度,改飞船表面形状,调整信号频率。每次改一个数值,都要重新建模试验。

几年里,他们做了几百次模拟,烧了无数试件,只为了找到那个能传信号的“角度”。这个角度是算出来的,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这套方案定型后,还要实战验证。中国电科38所一起上了,配合测控中心、北斗导航、雷达系统一起联调。

他们设置了“多站联控、重复捕捉”方案。信号可能只有0.2秒,那就多个雷达同时扫,多个数据平台同时判别。只要有一台接收到“243”编号,整个系统就能激活后续程序。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飞船重返地球。进入黑障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38秒后,编号“243”的信号被接收到。

这一秒,全系统动了。回收队出发,导航对准,飞船落地,人员平安。

全世界苦研80年,被中国一朝突破!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谁做到的?

这个编号,是科研人员十年努力换来的成果。

没有捷径,没有奇迹。中国科研人员就是用实验、计算、对比、联调,把全球都绕过去的问题,一步步抠穿了。

这就是中国突破黑障的底气:靠人,靠实干。

参考资料:

黑障抑制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研究难点.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8年01期

十年磨一剑 “黑障”破天光.中国科学报.2023-02-27

浅析黑障.航空杂志.2012年01期

是谁听到神舟冲出“黑障”后的第一声.中青报.2023-06-05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