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1日 20:44 0 aa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 (ID:excel-ers),作者:杨晓庆 谭鸠云 张玲,编辑:曹宾玲

拼多多上市后,景林资产先后派出15路调研团队,沿着三条铁路干线赶赴全国15座城市,对其消费者和商家进行走访。

调查结果不多赘述,总之,知名千亿私募基金彻底成为拼多多拥趸,屡屡买入。至2020Q4,持仓比重逼近30%——这是一场豪赌,要么一战封神,要么万劫不复。

然而,这家曾与拼多多有“过命交情”的机构,如今也正以同样的狠绝“抛弃”拼多多。

最近四个季度,景林连续减持拼多多,持仓股数锐减四成,相比五年前更是腰斩,从重仓股第一快速掉出前三。

用脚投票,正是拼多多“神话幻灭”的写照:持有五年,基本没什么收益,甚至还略有亏损。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说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家团队执行力强、战略专注、ROI导向明确的公司,在社区团购大战里是唯一的幸存者,出海的Temu也杀疯全球,看起来并不比任何一个“翻倍股”逊色。

但其估值,近期始终地板价10倍徘徊,以拼多多目前的现金储备,再加把劲都可以“买下自己”了。

是错杀,还是错付?这是中概股里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不过我们更想讨论另一个问题——回看2020年、2023年的关键节点,会发现不止拼多多变了,人心也变了。


一、走向成熟期,又打逆风局

鲜为人知的是,拼多多在海外低调发了一份2024年报:Temu在欧洲收入17亿美元,同比激增124%,毛利高达6.3亿美元,毛利率37%。

并不低调的数据,让多头们迅速兴奋起来。按此推演,随着Temu规模越来越大,毛利率将进一步提升,全球盈利指日可待。

但今年4月,Temu停止在美区使用Google Shopping广告后,其App Store排名、月活用户数断崖式下滑,自然流量转化率更是骤降近90%。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这一事件,暴露了Temu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脆弱性。

Temu自诞生伊始,面对的就是一片红海混战,亚马逊、速卖通们不可能坐视其强大。拿亚马逊低价商城Haul来说,“1美元热卖专区”“3美元以下商品无权退货”等策略针对性拉满;且土生土长的Haul,物流也更有性价比。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这种贴身肉搏,不仅迫使Temu高度依赖广告和补贴,也让其“极致低价”叙事遭到精准对冲,成长空间被大大压缩。因此尽管Temu订单量增长惊人,在市场眼中仍难堪“长期利润引擎”的重任。

反观2020年股价巅峰时期,同样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多多买菜,面对的则是另一番光景。

彼时社区团购赛道尚处混战初期,竞争虽激烈,但各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且生鲜团购被视为“下一个千亿级赛道”,还自带刚需、高频属性,能给主站反哺流量。

当时的拼多多,也急需一场“造水运动”——疫情催化线上消费,各大平台疯狂抢人,拼多多靠“9块9”“砍一刀”和“看视频赚钱”等玩法,2021年活跃买家数量同比增长了10%。

然而时移世易,如今拼多多已告别野蛮生长期,用户增量与使用时长都接近饱和,市场预期的红利被兑现完了。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当“第二增长曲线”走入艰难、狭窄的生存空间,基本盘又步入成熟期,曾经的“资本宠儿”,不可避免地坐上了冷板凳。

当然,拼多多的失落,也与其基本盘打起了逆风局有关——绝对低价,不再是消费市场的主旋律了。

过去几年的低价内卷,虽卷出了销量,却也制造了大量劣质的用户体验,如同回到了早年间的电商购物。想买点品质好的,又迎头撞上消费升级“三座大山”:买不起、看不懂、没得选。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拿价格来说,当一台高端冰箱的价格是普通款两三倍时,即使它更节能、更智能,掐着预算的消费者还是选择“够用就行”。同理,眼花缭乱的功能宣传、匮乏的中间价位优质产品等,也让人望而却步。

而国补正如一条导火索,点燃了被压抑的需求。

以今年618为例,一些以往“高攀不起”的高端家电、家居,成交额增长达50、80倍①;3000个参加国补的品牌,在单一电商平台的成交额同比翻倍。

毕竟国补和大促双重加持下,商品普遍降价10%~20%,且精准指向了绿色、智能,消费者不再选择困难。同时,企业为了吃国补红利,也主动改造产线,加码高质平价产品供给,进一步刺激了消费。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一场从“性价比”到“质价比”的消费风向转变,由此发生。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国补以数千亿元的财政投入,撬动了数万亿的消费销售额②,主要品类零售总额增长超20%。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而绑定性价比赛道的拼多多,本就没赶上国补的快车,风口调转后,叙事预期从2023年的“赢家通吃”转变为2025年的“只能覆盖部分需求”,想象力大打折扣。

祸不单行,绝对低价、仅退款等追求“极致ROI”的经营策略,也从2023年开始显露副作用,监管收紧了金箍;同时,贸易战的开打,又将Temu推入了不确定之中。

重重逆风狂吹,让拼多多陷入失速。

尽管其在积极应对、改善,基本盘稳中向好,但市场仍不乐意买单;与之相反,电商业务同样增长放缓的阿里,却成了香饽饽。

只因当下,美联储开启降息,投资人信心增强,愿意做时间的朋友,AI超预期的阿里更对市场胃口——说白了,如今市场更偏好成长叙事。

正如2020年那轮降息周期里,拼多多凭借创新高的用户规模,冲上市值最高峰。如今已经“成熟”的它,又是一家极度专注主业、不参与时代贝塔的企业,自然会进入价值蛰伏期。

当然,这些压制因素会随着时来运转而解除,但具体timing没人知道,尤其这一时期,拼多多还在经历艰难的生态调整。


二、生态修复期,寻找合理“利润边界”

现在拼多多仿佛“不知市值为何物”,每次开业绩会都跟投资人玩心跳,管理层把“高增长不可持续”挂在嘴边,全然不顾接下来的“股价暴打”。

最新一季,分析师不死心,追问利润率企稳后“未来趋势如何”,得到的回答仍是“不认为当前利润水平可持续”。

但这不是“倔”,而是平台特质使然——拼多多是商家生态平台,与Meta等广告生态平台相比,具有潜在的利润边界。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先说广告生态平台,尽管用户规模和广告加载率有隐形天花板,但仍可通过技术做大收入。

以Meta为例,其AI广告系统能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自动分配广告至不同版位,减少用户的抵触。2024Q4,其在广告展示次数同比增长10%的情况下,日活跃用户仍增长6%。

广告效果随之优化,其A+SC广告能将平均单次获客成本降低17%,而回报提升了32%③。这缓解了广告主“一半广告费被浪费”的困境,吸引了预算倾斜,2024Q4其平均每千次展示价格提升了2%。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相比之下,商家生态平台,增长叙事则“沉重”许多。

以美团为例,外卖业务依赖营销费与佣金,但餐饮行业本就利润微薄,平台任何方向的收费尝试,都可能刺痛商家敏感的神经。

即便提升了转化率,收入也难以涨到天上去——平台的业绩,依赖“用户-商家”双边网络效应的强度和健康度。而商家出餐、骑手配送能力有物理上限,用户需求也不会无限增长。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也就是说,扎根实体经济的商家生态平台,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双双受限,不能无限加杠杆。

而广告生态平台则不同,理论上可“上不封顶”:只要保证内容吸引力、算法精准度,就可以通过提价、加量不断扩张,甚至把电视、户外广告的蛋糕都切走。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因此Meta们的利润增长几乎没有“潜在边界”,而拼多多、美团们则“戴着镣铐跳舞”,须在生态平衡状态下攫取利润,一旦超过合理范围,便会引发反噬。

可以看到,美团的外卖业务,一路从流量中心,变为利润“奶牛”,再变成利润增长引擎,外卖UE利润节节攀升。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拼多多也如此,2020-2022年向商家的索取越来越重,货币化率明显上涨。据国信证券数据,其2023年take rate已逼近6%,而阿里历史上最高也未超过5%。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高抽成撑起了平台的光鲜业绩,却也在生态里埋下隐患。

竞争最先到来——商家负担加重,等于给对手递刀。京东正是举着为商家减负、为骑手撑腰、为用户维权的“正义之师”旗帜,发起了外卖大战。

信任也会随之崩塌。拼多多就一度从产业链“合作伙伴”沦为“防备对象”,每每新政策推出,都被质疑是新的收割套路;其1P业务,更是被商家错误理解为用商家数据发展自己,“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

更关键的是,在这类平台上,中小商家才是主角。他们在温饱线上挣扎,平台压榨血汗,只会逼他们反抗。拼多多被恶意“炸店事故”,正是走到了这最危险的一步。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但做不到高毛利,并不代表商家生态平台失去了想象空间。

3元一杯的可口可乐,二十年几乎不涨价,却能统治货架,甚至成为资本市场“性感标的”。

这背后,靠的不是溢价能力,而是庞大的生产规模和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将单瓶成本压缩到极致。由此获得的价格优势,让对手难以达到同等规模而无法盈利,最终被隔离在外。

基于此,可口可乐即使毛利不高,仍能保持渠道生态健康,活得很滋润。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回看美团和拼多多,前者如果守住“每单外卖盈利1元、利润率约3%”的底线,后者也将take rate控制在3%上下,如今的生态压力或可减轻。

好在两家平台都已开始回调,尤其拼多多,主站货币化率从高点6%降至4.1%,逐步靠近生态平衡区间。

错付拼多多这五年

这也意味着,其将从短期利润兑现型公司,蜕变为成熟的“商家生态平台”——通过极致运营效率、规模化交易与低成本履约,实现合理单位经济模型(UE)的良性运转。

这既能保住“多实惠”的用户心智,也能留住“跟着用户走”的商家,形成正向循环。且如此轻盈转身,也是阿里、京东难以效仿的(需重构组织、改变运营逻辑以及重新教育用户等)。

当拼多多真正筑起基于系统效率的护城河,其估值也将得到修复。


小结

五年倏忽而过,拼多多在变,消费环境在变,唯独价值审美依旧,这就是估值“错付”的根源。

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的消失,而是提示我们要用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理解它——生态修复后,拼多多或许有机会在合理利润边界内,以极致效率和稳定心智,重新构建壁垒。

其真正的故事,才刚刚进入“慢火熬制”阶段。只是这一熬,太折磨人了。


参考资料

① 国补拉动家电大幅增长,上千品牌成交翻倍,消费活力加速释放,中国贸易报

② 财政政策全方位激发消费活力,经济日报

③ 第二波“捕获” AI红利的人,白鲸出海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