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德语媒体:中国下一位诺奖得主指日可待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3日 04:45 0 admin
德语媒体:中国下一位诺奖得主指日可待

2025年的诺贝尔奖名单正在陆续揭晓。就在诺奖公布前夕,奥地利《标准报》(Der Standard)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正成为科学超级大国:崛起之路势不可挡》。

这篇报道分析了中国的科研实力,并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出现新一批的诺奖得主。同时,文章也折射出欧洲面对中美科研竞争的复杂心态。

下面是报道全文翻译:

德语媒体:中国下一位诺奖得主指日可待

中国正成为科学超级大国:崛起之路势不可挡

尽管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寥寥无几,但在科学领域,中国正逐渐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这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作者:Reinhard Kleindl、Klaus Taschwer 2025年10月6日

十年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外界对这一消息的反应是惊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因为,获奖研究(抗疟药物青蒿素)采用了传统中医药方法;另一方面,这位现年94岁的药理学家是至今唯一一位在中国开展研究并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学者。

德语媒体:中国下一位诺奖得主指日可待

乍看之下,中国大陆似乎还没有真正的顶尖科研,而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获得诺奖的人数少。

自1989年以来,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专家每年都会评估医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主要评判标准是论文被引用次数——这是衡量科研成果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目前该名单上共有超过450名科学家,其中83人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年,才有第一位在中国大陆工作的科学家——化学家张涛——进入榜单。

那么,在真正的创新型前沿科学领域,中国是否真的依然落后?中国的科研成就是否如外界长期所批评的那样,仍局限于“复制”和“改编”西方成果呢?

全球排名更迭

另一些全球榜单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根据ISI今年7月发布的《G20科研与创新报告》,中国大陆在2024年以近90万篇科学论文的数量位居G20国家之首,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美国——作为二战后公认的科研超级大国,美国发表科研论文约50万篇。作为对比:2015年屠呦呦获奖时,中国的科研论文数仅约30万篇,而美国当时已是50万篇。

当然,这些数字反映的主要是科研出版数量。那么在科研质量方面呢?这方面可由科研评估工具“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来衡量,该指数仅统计发表在约150种最具声望的自然科学与医学期刊上的学术文章。在这项全球排名中,中国早已超越美国。

德语媒体:中国下一位诺奖得主指日可待

根据该指数,在全球近2万家上榜科研机构中,中国科学院高居榜首,超越了哈佛大学。欧洲表现最好的研究机构——德国的马普学会(Max-Planck-Gesellschaft)——排名第10。除此以外,榜单前12名均来自中国。相比之下,奥地利表现最佳的维也纳大学仅列第242位。

德语媒体:中国下一位诺奖得主指日可待

由此看来,中国缺乏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现象,更多是时间问题。毕竟,诺贝尔奖往往是在科研突破性成果产生数十年后才获得的,因此,这些奖项更多反映的是“过去”的科研水平,而非当下。事实上,当下中国在顶尖科研领域也正在加速赶超美国。

特朗普政府的经费削减与压制性政策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的科研优势,这只能加速中国的崛起。目前,美国在快速增长的人工智能领域仍占上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在硬件领域仍坚守着其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领域的角逐

然而,中国企业今年年初推出的语言模型 DeepSeek 证明了中国能够通过创新手段绕过美国的限制,缩小差距。与此同时,一些顶尖的华人AI科学家——如在美国长期工作的朱松纯——最近也纷纷回国发展。

反观欧洲,无论从整体科研产出,还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均已无法赶超。2005至2015年间,欧洲在AI领域的科学论文数量还在全球领先(占比约37%);但到了2021年,中国却以42%的占比将欧洲和美国远远甩在身后。一份令人警醒的欧盟报告显示,2022 年中国申报了全球 61%的人工智能专利,美国为 21%,欧洲仅为 2%。

欧洲面临一个问题,是否应当把希望寄托于与中国加强合作?毕竟,中国正在有针对性地投资于关键科技领域。奥地利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多年来一直与中国科学家保持成功合作。他的博士生潘建伟回国后,不仅成为中国顶尖的量子物理学家之一,也在科研政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间谍指控

与此同时,中国因间谍指控而受到批评。欧洲包括德国的情报机构最近频繁发出警告,称中国正通过科研渠道在欧洲扩大影响力。对此也有人批评安东·蔡林格。如《新闻报》(Die Presse)指责蔡林格“掉进了陷阱”,称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对此,蔡林格在接受奥地利广播公司(orf.at)采访时为自己辩护,称他只与个别研究人员合作,而不是与中国合作:“人们总说,科学与艺术一样都是连接不同政治体制的桥梁,我也这样看待我与中国同事的合作。”

不过,随着“中国制造”的顶尖科研实力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质疑,那种“科研成果正流向远东”的说法是否仍然成立。“如今情况几乎反过来了——我们很想向中国学习他们的科研方法。”奥地利植物遗传学家、维特根斯坦奖得主伊日·弗里姆尔(Jiří Friml)在接受《标准报》采访时这样说。

这位在奥地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Ista)任职的教授透露,自己最近发布了一则博士后招聘启事,收到的90份申请中有89份来自亚洲,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事实就是这样,尤其在中国,优秀的年轻植物学研究者远比欧洲多得多。” 他并不担心所谓的知识外流,至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存在这个问题。

从周一开始将陆续宣布医学、物理和化学诺贝尔奖得主,尽管其中出现中国研究人员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在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里,屠呦呦绝不会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唯一一位科学诺贝尔奖得主——这一点不必是大预言家也能预见。

END

参考来源

https://www.derstandard.de/story/3000000289351/chinas-unaufhaltsamer-aufstieg-zur-supermacht-der-wissenschaft

德语媒体:中国下一位诺奖得主指日可待德语媒体:中国下一位诺奖得主指日可待德语媒体:中国下一位诺奖得主指日可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