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量子材料产业化?从1.6万里挑出31个希望,医疗领域或取得大突破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8日 22:17 0 aa

前言:

你身边的硬盘驱动器、手机屏幕,甚至去医院做检查用的医疗仪器,其实都藏着量子材料的影子。

这些靠量子力学效应工作的特殊材料,早就是现代科技的“隐形功臣”。

可奇怪的是,实验室里层出不穷的量子材料,99%都卡在了产业化的路上,明明性能亮眼,却始终没法走进现实应用。

到底是什么拦住了它们?是成本太高,还是生产难度太大?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最近给出了答案。

量子材料产业化?从1.6万里挑出31个希望,医疗领域或取得大突破

海底捞针

他们花了大量时间,搭建出一套全新的评估框架,一口气分析了1.6万种量子材料,不仅找到了产业化难的核心症结,还筛选出31种能平衡性能与实用性的“潜力股”。

这事儿不光给科研圈提了个醒,更可能让下一代微电子、医疗诊断技术的落地速度,直接快进好几年。量子材料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物理特性由量子力学效应主导。

比如有些材料能在特定条件下实现零电阻导电,有些则能精准捕捉电磁波,这些特性让科研人员兴奋不已。

过去几年,全球实验室里新发现的量子材料数量翻了好几倍,论文一篇接一篇发,但真正能批量生产、走进市场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问题到底出在哪?很多科研人员一开始把原因归为“技术还没成熟”,觉得再研究几年就能解决。可MIT的研究团队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他们在分析中发现,很多被寄予厚望的量子材料,从“出生”那天起就带着“产业化缺陷”,要么组成材料的元素特别稀有,开采成本高得吓人。

要么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环境代价太大;还有些材料依赖进口,供应链稍微出点问题,生产就会断档。

就像之前很火的一种拓扑绝缘体材料,在实验室里能高效传导电子,被认为是下一代芯片的理想材料。

可MIT团队一算账发现,这种材料里含有的稀有金属,每公斤价格超过2万元,而且全球90%的产量集中在一个国家,别说大规模生产,就算小批量应用,成本和供应链风险都让人望而却步。

核科学与工程系的MingdaLi副教授说得很实在:“搞量子材料的人,以前都盯着物理特性不放,觉得成本、环境这些事儿是产业界该操心的,跟基础研究没关系。

但现在看来,要是从一开始不考虑这些,就算材料性能再好,最后也只能躺在实验室的样品盒里。”

为了改变这种“只顾研究、不管应用”的现状,MIT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搭建出一套能给量子材料“全面体检”的评估框架。

这套框架最核心的思路,就是不再只看材料的量子性能,而是同时算好“三本账”。量子性能账、经济成本账、环境影响账。

首先是“量子性能账”。团队之前开发过一个人工智能模型,还提出了“量子权重”的概念。这个“量子权重”就像材料的“量子力评分”,权重越高,说明材料的量子特性越强,比如电子量子涨落越明显,在特殊领域的应用潜力就越大。

他们用这个模型,给1.6万种材料的“量子力”做了精准打分。

然后是“经济成本账”。团队会根据材料的元素构成,去查每种元素的开采成本、加工费用,还要考虑供应链的稳定性。

比如某种材料里如果含有锂、钴这类稀缺资源,成本分就会高;如果依赖进口比例超过50%,供应链韧性分就会拉低。最后是“环境影响账”。

量子材料产业化?从1.6万里挑出31个希望,医疗领域或取得大突破

量子材料获成功

他们会计算材料从开采到加工的整个生命周期里,会产生多少碳排放、多少污染物,甚至会考虑开采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比如有些稀土元素的开采,每生产1吨就会造成上百平方米土地的污染,这种材料的环境影响分就会很低。

把这三方面的分数加起来,每种材料的“产业化潜力”就一目了然了。团队在分析中发现了一个很关键的规律:材料的量子权重和成本、环境影响几乎是“正相关”。

量子权重越高的材料,往往成本也越高,对环境的破坏也越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高性能量子材料,一直没法规模化应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EllanSpero讲师说:“工业界其实特别需要低成本的量子材料,但现在能同时满足高量子权重和低成本的材料,一百种里都难找出一种。

这套框架就是帮大家提前看清,哪些材料值得花时间深入研究,哪些从一开始就没希望落地。”

经过层层筛选,1.6万种材料里,先是有200种材料凭借较好的环境可持续性脱颖而出,接着又有31种材料在量子性能、成本、环境影响三者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成为团队重点推荐的“产业化候选材料”。

这31种材料里,大部分是拓扑材料。这类材料有着特殊的电子结构,在导电、能量收集等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

比如有些拓扑材料的理论太阳能转换效率能达到89%,而现在主流的传统太阳能电池,理论效率极限只有34%。

更厉害的是,这些拓扑材料还能吸收全波段的电磁波,就连人体散发的热量都能收集起来,转化成电能。

之前这些特性只在实验室里得到过验证,没人知道能不能规模化生产。

现在通过评估框架发现,有些拓扑材料的构成元素很常见,比如含有硅、碳这类低成本元素,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很低,供应链还稳定。

这让产业界看到了希望。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TomasPalacios教授透露,已经有半导体行业的企业主动联系他们,想对这些筛选出的材料进行实验验证。

量子材料产业化?从1.6万里挑出31个希望,医疗领域或取得大突破

前景宽广

“有些企业看完我们的评估报告,马上就说‘这正是我们要找的材料’。接下来我们会和企业合作,进一步测试这些材料的实际性能,争取尽快推进到量产阶段。”

而且这些拓扑材料的应用场景特别广。

除了能做高效太阳能电池,还能用于下一代微电子芯片,让芯片的能耗降低一半以上;在医疗诊断领域,用拓扑材料做的传感器,能更精准地检测出早期癌症细胞。

甚至在能量收集领域,以后可能在衣服里植入拓扑材料芯片,就能把人体运动产生的热量转化成电能,给手机充电。

MIT团队的这项研究,不光筛选出了31种潜力材料,更重要的是,它给整个量子材料科研圈提了个醒:科研不能再“闭门造车”,从一开始就要考虑产业化的可能性。

过去很多科研人员,觉得“成本”“环境”这些话题太“俗”,不如研究量子特性来得“高级”。

但MingdaLi副教授认为,未来十年里,成本和环境影响一定会成为量子材料研究的“必修课”。

“现在全球都在推动绿色科技、可持续发展,就算你的材料性能再强,如果不考虑这些,也很难拿到产业界的投资,更别说走进市场了。”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FarnazNiroui副教授也强调:“材料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必须想清楚制造能不能规模化、原材料好不好获取、对环境有没有影响。这些问题要是等研究到后期才发现,之前花的几年时间可能就白搭了。”

量子材料产业化?从1.6万里挑出31个希望,医疗领域或取得大突破

结语:

目前,MIT团队已经把这套评估框架的核心方法公布了出来,还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合作,计划进一步完善模型。

他们希望更多科研机构、企业能用上这套框架,让量子材料的研究少走弯路,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

毕竟,不管是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还是更精准的医疗设备,最终都要落地到生活里,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

而MIT团队做的,就是帮这些量子材料,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量子材料产业化?从1.6万里挑出31个希望,医疗领域或取得大突破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