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红——砼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混凝土行业数智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数智化浪潮席卷传统行业的当下,预拌混凝土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曾经...
2025-10-18 0
你身边的硬盘驱动器、手机屏幕,甚至去医院做检查用的医疗仪器,其实都藏着量子材料的影子。
这些靠量子力学效应工作的特殊材料,早就是现代科技的“隐形功臣”。
可奇怪的是,实验室里层出不穷的量子材料,99%都卡在了产业化的路上,明明性能亮眼,却始终没法走进现实应用。
到底是什么拦住了它们?是成本太高,还是生产难度太大?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最近给出了答案。
他们花了大量时间,搭建出一套全新的评估框架,一口气分析了1.6万种量子材料,不仅找到了产业化难的核心症结,还筛选出31种能平衡性能与实用性的“潜力股”。
这事儿不光给科研圈提了个醒,更可能让下一代微电子、医疗诊断技术的落地速度,直接快进好几年。量子材料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物理特性由量子力学效应主导。
比如有些材料能在特定条件下实现零电阻导电,有些则能精准捕捉电磁波,这些特性让科研人员兴奋不已。
过去几年,全球实验室里新发现的量子材料数量翻了好几倍,论文一篇接一篇发,但真正能批量生产、走进市场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问题到底出在哪?很多科研人员一开始把原因归为“技术还没成熟”,觉得再研究几年就能解决。可MIT的研究团队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他们在分析中发现,很多被寄予厚望的量子材料,从“出生”那天起就带着“产业化缺陷”,要么组成材料的元素特别稀有,开采成本高得吓人。
要么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环境代价太大;还有些材料依赖进口,供应链稍微出点问题,生产就会断档。
就像之前很火的一种拓扑绝缘体材料,在实验室里能高效传导电子,被认为是下一代芯片的理想材料。
可MIT团队一算账发现,这种材料里含有的稀有金属,每公斤价格超过2万元,而且全球90%的产量集中在一个国家,别说大规模生产,就算小批量应用,成本和供应链风险都让人望而却步。
核科学与工程系的MingdaLi副教授说得很实在:“搞量子材料的人,以前都盯着物理特性不放,觉得成本、环境这些事儿是产业界该操心的,跟基础研究没关系。
但现在看来,要是从一开始不考虑这些,就算材料性能再好,最后也只能躺在实验室的样品盒里。”
为了改变这种“只顾研究、不管应用”的现状,MIT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搭建出一套能给量子材料“全面体检”的评估框架。
这套框架最核心的思路,就是不再只看材料的量子性能,而是同时算好“三本账”。量子性能账、经济成本账、环境影响账。
首先是“量子性能账”。团队之前开发过一个人工智能模型,还提出了“量子权重”的概念。这个“量子权重”就像材料的“量子力评分”,权重越高,说明材料的量子特性越强,比如电子量子涨落越明显,在特殊领域的应用潜力就越大。
他们用这个模型,给1.6万种材料的“量子力”做了精准打分。
然后是“经济成本账”。团队会根据材料的元素构成,去查每种元素的开采成本、加工费用,还要考虑供应链的稳定性。
比如某种材料里如果含有锂、钴这类稀缺资源,成本分就会高;如果依赖进口比例超过50%,供应链韧性分就会拉低。最后是“环境影响账”。
他们会计算材料从开采到加工的整个生命周期里,会产生多少碳排放、多少污染物,甚至会考虑开采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比如有些稀土元素的开采,每生产1吨就会造成上百平方米土地的污染,这种材料的环境影响分就会很低。
把这三方面的分数加起来,每种材料的“产业化潜力”就一目了然了。团队在分析中发现了一个很关键的规律:材料的量子权重和成本、环境影响几乎是“正相关”。
量子权重越高的材料,往往成本也越高,对环境的破坏也越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高性能量子材料,一直没法规模化应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EllanSpero讲师说:“工业界其实特别需要低成本的量子材料,但现在能同时满足高量子权重和低成本的材料,一百种里都难找出一种。
这套框架就是帮大家提前看清,哪些材料值得花时间深入研究,哪些从一开始就没希望落地。”
经过层层筛选,1.6万种材料里,先是有200种材料凭借较好的环境可持续性脱颖而出,接着又有31种材料在量子性能、成本、环境影响三者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成为团队重点推荐的“产业化候选材料”。
这31种材料里,大部分是拓扑材料。这类材料有着特殊的电子结构,在导电、能量收集等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
比如有些拓扑材料的理论太阳能转换效率能达到89%,而现在主流的传统太阳能电池,理论效率极限只有34%。
更厉害的是,这些拓扑材料还能吸收全波段的电磁波,就连人体散发的热量都能收集起来,转化成电能。
之前这些特性只在实验室里得到过验证,没人知道能不能规模化生产。
现在通过评估框架发现,有些拓扑材料的构成元素很常见,比如含有硅、碳这类低成本元素,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很低,供应链还稳定。
这让产业界看到了希望。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TomasPalacios教授透露,已经有半导体行业的企业主动联系他们,想对这些筛选出的材料进行实验验证。
“有些企业看完我们的评估报告,马上就说‘这正是我们要找的材料’。接下来我们会和企业合作,进一步测试这些材料的实际性能,争取尽快推进到量产阶段。”
而且这些拓扑材料的应用场景特别广。
除了能做高效太阳能电池,还能用于下一代微电子芯片,让芯片的能耗降低一半以上;在医疗诊断领域,用拓扑材料做的传感器,能更精准地检测出早期癌症细胞。
甚至在能量收集领域,以后可能在衣服里植入拓扑材料芯片,就能把人体运动产生的热量转化成电能,给手机充电。
MIT团队的这项研究,不光筛选出了31种潜力材料,更重要的是,它给整个量子材料科研圈提了个醒:科研不能再“闭门造车”,从一开始就要考虑产业化的可能性。
过去很多科研人员,觉得“成本”“环境”这些话题太“俗”,不如研究量子特性来得“高级”。
但MingdaLi副教授认为,未来十年里,成本和环境影响一定会成为量子材料研究的“必修课”。
“现在全球都在推动绿色科技、可持续发展,就算你的材料性能再强,如果不考虑这些,也很难拿到产业界的投资,更别说走进市场了。”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FarnazNiroui副教授也强调:“材料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必须想清楚制造能不能规模化、原材料好不好获取、对环境有没有影响。这些问题要是等研究到后期才发现,之前花的几年时间可能就白搭了。”
目前,MIT团队已经把这套评估框架的核心方法公布了出来,还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合作,计划进一步完善模型。
他们希望更多科研机构、企业能用上这套框架,让量子材料的研究少走弯路,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
毕竟,不管是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还是更精准的医疗设备,最终都要落地到生活里,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
而MIT团队做的,就是帮这些量子材料,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相关文章
刘士红——砼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混凝土行业数智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数智化浪潮席卷传统行业的当下,预拌混凝土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曾经...
2025-10-18 0
前言:你身边的硬盘驱动器、手机屏幕,甚至去医院做检查用的医疗仪器,其实都藏着量子材料的影子。这些靠量子力学效应工作的特殊材料,早就是现代科技的“隐形功...
2025-10-18 0
2025年秋的AI圈,藏着一场没硝烟的革命。9月里,阿里、腾讯、百度几乎同时掀开了自家的“技术保险柜”,把压箱底的核心AI模型拆成积木对外开放。短短一...
2025-10-18 0
信息来源: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innovation/soft-vine-robot-navigate...
2025-10-18 0
传统计算机存储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而台积电领衔的跨国研究团队刚刚实现了一项可能改变整个半导体产业格局的重大突破。他们成功开发出基于复合钨材料...
2025-10-18 0
前言现在不少人对 AI 要么狂吹 “能颠覆一切”,要么慌 “会抢饭碗”。可刚拿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菲利普・阿吉翁,却给这股热潮泼了盆冷水:AI 可能带不...
2025-10-18 1
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现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刘朋朋 摄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刘朋朋看一场具身智能机器人演绎的舞蹈,感受智能巡检的高效率,体验车联...
2025-10-18 1
《安徽日报》10月18日六版我面前这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天生产约5000台变频器,而在一年前,它还处于半自动化状态,日产能仅为现在的一半。站在现代化生产...
2025-10-18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