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社交媒体、推荐算法与人工智能之恶:曾经用来反抗恶龙的剑,终究还是成了恶龙更锋利的爪。我最近读了已故的美国著名学者,媒...
2025-10-18 0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社交媒体、推荐算法与人工智能之恶:曾经用来反抗恶龙的剑,终究还是成了恶龙更锋利的爪。
我最近读了已故的美国著名学者,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出版的现代传播学著作《娱乐至死》,感觉很受启发。
曾几何时,印刷机是自由的火种。它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催生了启蒙运动,让理性与逻辑成为后世构建民主社会的基石。那时的印刷机,是屠龙者手中最锋利的武器。
到了20世纪,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它自称是“打破精英话语权的革命”,因为电视的出现,将信息和娱乐免费送到了我们的客厅,也让昔日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从神坛坐到了沙发上。
电视时代的“屠龙者”们曾经坚信,影像的民主化,最终将终结印刷时代的知识特权。
但历史就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到了21世纪,智能手机成了人类的新器官。社交媒体、推荐算法与人工智能纷纷粉墨登场,而且全都自诩为最后的解放者。
它们号称要粉碎电视的单向灌输,让每个人都能发声,让知识可以无限流动。
硅谷的精英们高举“连接世界”的旗帜,仿佛握住了终极的屠龙圣剑。
每一个时代的屠龙者,最终都坐在了恶龙的宝座上,张舞着比前任更锋利的爪牙。没有例外。
尼尔·波兹曼曾经比较过两种黑暗预言:一种是奥威尔的《1984》,它提醒我们将被憎恨的东西毁灭;另一种则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它警示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事物。
今天,最坏的预言成真了,我们活在了《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杂交体中。
在表层,我们享受着赫胥黎式的“嗦麻”。无限滚动的信息流、精准推送的娱乐、量身定制的认同感。我们心甘情愿地交出时间与注意力,在多巴胺的刺激中主动放弃思考。
在底层,奥威尔的“老大哥”实现了借尸还魂。不是通过秘密警察,而是通过大数据监控;不是通过酷刑,而是通过信用评分和行为预测。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专制。《美丽新世界》负责提供快感,《1984》负责提供控制,而算法则将二者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我们笑着、刷着、分享着,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这个新型专制帝国添砖加瓦。
民主制度赖以生存的两大基石,也就是理性的公民和稳定的中产阶级,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走向崩塌。
在印刷时代,文字的门槛自动筛选了参与者。虽然理论上人人都有投票权,但文盲和半文盲实际上被排除在政治讨论之外。这固然不完美,却也意外地保护了公共话语的理性品质。
而社交媒体却以降维打击的方式“解放”了所有人,但同时也将政治讨论拉低到最原始的情绪宣泄水平。既然极端言论都能获得算法奖赏,温和理性只会被流量惩罚,那么公共领域就不可避免地沦为斗兽场。
社交媒体开启了魔盒,人工智能正在完成最后的致命一击。它不仅替代了流水线上的工人,更在吞噬初级白领、创意人员甚至部分专业工作。
实习岗位被AI助理取代了,年轻人失去了成长的阶梯;文献综述被交给了ChatGPT,学者丧失了思考的训练。
一个没有中产阶级、只有少数“超级员工”与大量“无用之人”的社会,还能被称为“民主社会”吗?
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诫过我们,一旦大多数人成了“多余人口”,那么精英所需要的就不再是他们的同意,而是他们的沉默。
我们都被困在技术的轮回中。每一代人都以为自己找到了终极解决方案,却只是为下一个更强大的控制体系铺路。
想要打破这个轮回,我们需要的或许是一场认知革命。
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龙”的本质从未改变。无论是印刷特权、电视霸权还是算法控制,恶龙的核心永远是对认知和注意力的垄断。变化的只是垄断的形式和效率。
“龙”是屠不完的,我们最终只能停止寻找那把“更好的剑”。技术解决主义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相信下一项技术能解决上一项技术造成的问题,实际上就相当于抱着汽油桶去灭火。
我们要学会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再执着于当“屠龙的勇者”,而是应该做“持灯的驯龙人”。这盏灯就是批判性媒介素养。我们要教育我们下一代:手机并不是中立的工具,算法也不是客观的管家,每一个推送的背后,都有其价值判断。
自由最危险的敌人不是显而易见的暴政,而是带着笑脸的娱乐。到了今天,这个敌人已经升级为带着个性化推荐的算法。
我们站在一个临界点上:一边是通往数字农奴制的平滑斜坡,我们将在无尽的娱乐中自愿戴上枷锁;另一边是充满挑战的复兴之路,要求我们重新掌握思考的主权。
技术的初心是赋能于人,如今却让权力前所未有地集中。这把曾斩向恶龙的剑,终究成了恶龙更锋利的爪。
真正的敌人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对技术的盲目臣服。出路也许是有的,但这需要我们放下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才能找到。
阅读《娱乐至死》给了我一种很奇妙的体验,那就是在这个万事万物都被算法掌控的时代,最叛逆的行为,或许远比我们想象得更简单,说穿了不过是关掉算法推送,捧起一本纸质书,然后安静地读完它。
保持清醒的批判与独立的思考正变得越来越难,但恰恰是因为难,所以才更值得去做。
守住技术的洪流中最后的理性吧,
因为这或许是我们对抗异化的唯一武器,也是照亮算法迷途的最后一盏明灯。
相关文章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社交媒体、推荐算法与人工智能之恶:曾经用来反抗恶龙的剑,终究还是成了恶龙更锋利的爪。我最近读了已故的美国著名学者,媒...
2025-10-18 0
每经记者:王晶 每经编辑:文多10月17日晚间,寒武纪(SH688256,股价1247.68元,市值5220亿元)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第三...
2025-10-18 0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咪唑稠环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专利获授权。摘要显示,本发明属于有机电致发...
2025-10-18 0
10月17日,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举办“AI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与会嘉宾从资本端、学术端、技术端,再到...
2025-10-18 1
财联社10月18日电,马斯克表示,Grok 5将是通用人工智能(AGI),或者是与通用人工智能难以区分的东西。...
2025-10-18 1
Huawei Mate X7产品预期概述华为Mate X7作为2025年折叠屏智能手机阵容的一部分,近期通过业内泄露信息曝光了潜在颜色选项。这一折叠设...
2025-10-18 0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自适应遇阻回退处理方法”专利公布。 摘要显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适应遇阻回退处理方法,该方法基于...
2025-10-18 0
最近刷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英伟达跟光轮智能联手搞具身智能,牵头聊技术细节的居然是黄仁勋的女儿Madison,这姑娘第一次公开谈这个话题就干货满满。更巧...
2025-10-1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