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5日 02:23 0 admin

最近翻到个挺有意思的研究,西班牙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UPF)的学者们,盯着Facebook看了整整四年。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从2017到2020年,他们扒了1231个美国域名在这平台上分享的600多万条新闻链接,最后得出个挺扎心的结论:这上面的人想法越来越往两边偏,那些没谱或者带偏见的新闻,还越传越广。

说起来,这四年刚好赶上美国好几件大事,每一件都自带“吵架属性”。

2018年中期选举,众议院所有席位和参议院三分之一席位都要重选,最后民主党拿回了众议院控制权;2020年总统大选更热闹,拜登赢了之后,特朗普的支持者直接闹到了国会山;中间还夹着新冠疫情,美国宣布全国紧急状态后,网上关于疫情的瞎话就没断过。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本来这些事就容易让人观点对立,再加上Facebook的算法在旁边“添油加醋”,情况可不就更糟了嘛。

这个研究结果后来发在了《EPJ数据科学》期刊上,牵头的是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艾玛・弗拉萨内特,指导老师是UPF人工智能研究组的维森特・戈麦斯,还有另外两位学者一起参与。

我一开始还担心这研究会不会太“纸上谈兵”,但看了他们的分析方法才放心不光统计点击、分享这些数据,还会对照用户平时关注的账号、分享的内容,判断他们偏保守还是偏自由,再拿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的评分,给新闻来源的质量打分。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结论就挺靠谱:保守派和自由派看的新闻压根不是一回事,这差距还一年比一年大。

你想啊,天天只看自己愿意信的东西,时间长了跟别人还有共同话题吗?

算法调了两次,结果一次比一次“翻车”

研究里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把平台的算法变革和极化现象绑在了一起。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这四年里,Facebook有两次大的算法调整,还都是因为数据泄露才被曝光的,当时不少人都抗议过。

本来想觉得算法调整是为了变好,可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

2018年那次调整,平台说要“促进亲友间更有意义的互动”,具体操作就是把“点赞”的权重降了,把“分享”和“评论”的权重提上去。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我当时还觉得这主意不错总比大家瞎点赞强吧,可调整完没几个月,问题就来了。

两边用户的对立更明显了,那些低质量新闻的互动量涨了一大截,连带着极端立场的账号,比如保守派常看的“布莱特巴特新闻”,内容曝光率都高了不少。

后来才想明白,评论和分享本来就容易带情绪,你越吵,平台越推,最后温和的声音反倒没人看了,这不就是越闹越有流量嘛?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到了2020年,平台又改了算法,这次是把“分享”的权重降了,接着提“评论”的权重。

没人明说为啥改,但明眼人都能猜到,大概是2020年大选前假新闻太多,想控控场。

可结果呢,非但没按住低质量新闻,两边的对立还在涨,更糟的是,用户用这平台的时间还少了。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搞不清这算法是越调越明白,还是越调越糊涂,本来想解决问题,最后反倒添了新麻烦,这操作也是没谁了。

不过研究人员也说了,没法确定算法调整和用户极化就是“直接因果关系”。

毕竟2020年大选本身就够让人对立的,说不定还有其他因素在里面。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次调整都没起到好作用,这是实打实的。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不光是算法的锅,咱们自己也有点“毛病”

其实吧,这事儿不能全怪平台算法,咱们自己看新闻的习惯也得背点锅。

研究里提到个“U型曲线”,意思是立场越极端的用户,互动越积极,评论、分享的频率比温和派高不少。

我刷手机也这样看到跟自己想法一样的,就忍不住多说两句;不一样的,直接划走,连多看一眼都懒得。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平台的算法又刚好喜欢推互动多的内容,这不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吗?极端内容互动多,平台就多推;推得越多,看的人越多,互动就更多;反观那些平和、中立的新闻,比如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曝光率反倒越来越低。

如此看来,咱们自己的“确认偏误”,其实是在给算法“递刀子”,让它把信息圈越划越小。

这种情况带来的代价,可比“没看到不同观点”严重多了。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2017到2020那几年,美国人对气候变化、医保政策这些大事的看法,差距越来越大。

以前还能坐下来好好聊,后来直接变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连个共识的基础都没了。

2020年大选后更明显,Facebook上一边全是“拜登赢了合法”,一边全是“选举有舞弊”,两边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似的,最后还闹到国会山出了事。

这哪是社交媒体啊,简直成了“观点对立放大器”。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有意思的是,不光Facebook这样,Twitter(现在叫X)那几年也改了类似的算法,但用户极化程度没这么厉害。

后来看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才知道,大概是Facebook更偏向亲友社交,信息传播更私密。

一旦形成小圈子,大家说的话都差不多,就更难听到外面的声音了。

本来这平台是想把人“连起来”,结果反倒把人分成了一个个小格子,互相看不见也听不着,这不跟初衷背道而驰了嘛?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说来说去,UPF这四年研究其实就讲了一件事:Facebook上的意识形态极化,是算法和用户习惯一起造成的。

两次算法调整,不管初衷是“促进互动”还是“限制低质量内容”,最后都让问题更严重了,连民主讨论的基础都变弱了。

毫无疑问,技术的初衷是好的,想让大家更亲近、更方便地交流,但现在为了追逐互动量,把最该保留的“中间地带”给丢了。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平台真该好好想想,别光盯着数据看,也得想想怎么让不同想法的人能好好说话比如在算法里加个“事实核查评分”,别光看互动量。

咱们用户也得注意,别总盯着自己愿意看的内容,偶尔点开一条不一样的观点,也没那么难。

毕竟,能坐下来好好聊天,比啥都重要。

U型曲线下的沉默,两次算法调整后,Facebook的极化为何愈演愈烈

你平时刷手机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身边人看新闻的想法越来越不一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让我也看看大家的真实感受。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