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驻加拿大大使王镝在《渥太华生活》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AI科技 2025年10月08日 06:50 0 admin

驻加拿大大使王镝在《渥太华生活》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推动中国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 促进全球科技创新》

2025年10月2日,驻加拿大大使王镝在加主流媒体《渥太华生活》杂志发表题为《推动中国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 促进全球科技创新》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驻加拿大大使王镝在《渥太华生活》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中国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最大的器就是大科学装置,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是进行前沿科学探索及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工具,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投资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陆续建设了“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等一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设施。截至2023年底,共布局建设77个大科学装置,在建和运行57个,已覆盖主要科研领域,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开放共享水平不断提升,科研和应用产出能力持续提高,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今年以来,中国又有多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是世界上设计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3月27日正式启动带光联调,HEPS建设进入冲刺阶段,建成后将为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前沿研究提供有力支撑。能够显著提升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能力的子午工程二期3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这个巨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观测能力覆盖日地空间全圈层。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2月26日通过国家验收,此装置可创造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实验条件,将为物质科学等领域基础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大科学装置,许多标志性新成果不断涌现。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近年来,FAST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超过国际上同时期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2025年1月20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创造新世界纪录。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基于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一批关键原子核的质量,揭示了部分中子星的性质。

近年来,中国多个大科学装置向全球开放使用,助力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科研团队开展研究。2021年3月,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征集观测申请,14个国家的27份申请获得批准,2021年8月启动科学观测。江门中微子实验获得国际实物贡献约3000万欧元,共有境外16个国家和地区约300多位科学家参加。中国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16个已向全球开放的大科学装置2024年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43万小时,累计超123万小时。

中国的大科学装置为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关键科研平台,彰显了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在新冠病毒结构解析、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球团队共同受益。位于上海的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自2015年建成以来,一直对全球科研机构用户免费开放。刚刚建成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已吸引数十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入驻。

将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让世界共享共赢发展,是科技之于人类文明的应有之义。中国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支出3.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6900亿加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研究人员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据世界前列,已具备支持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与搭建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能力和基础。加拿大和中国共同发起和参与了SKA、ITER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两国科学家在项目规划、技术支持、合作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本高昂、技术复杂,向全球开放可以提高使用效率,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中国将加大大科学装置对外开放合作力度,欢迎加拿大科学家和国际科学同行参与共建共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和科学进步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驻加拿大使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