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世界第一高桥・科技新地标 | 花江峡谷大桥:攻克“世界级难题”

排行榜 2025年09月29日 14:17 1 aa

以钢为纬,以智慧为经,在苍穹之下,花江峡谷大桥绘制跨越天堑的一抹青绿。

建设过程中,花江峡谷大桥主要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强风、高空作业精准度要求高等一系列堪称世界级难题,建设团队凭借科技创新和智慧方案,逐一攻克了这些挑战。

世界第一高桥・科技新地标 | 花江峡谷大桥:攻克“世界级难题”

创新采用智能缆吊系统、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等先进技术,获授权专利21项,多项技术成果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

成就这座超级桥梁工程的,莫过于科技和创新的强大支撑力。正是一次次敢于打破传统、挑战全新的信念,才得以铸就这座世界桥梁的新翘楚,成为中国基建水平的耀眼标识。

自动智能化 建桥有智慧

山风从峡谷掠过,大桥施工塔顶上的彩旗猎猎作响,瞬时风力最高可达强台风级别14级,变幻无常的峡谷风堪称“隐形刺客”,破坏力巨大。

这种看似“不利”的自然条件,却倒逼贵州在峡谷风研究领域走在前列。“我与峡谷风打了20年交道,最终用科技手段读懂它。”六安8标总工程师刘豪说道。

世界第一高桥・科技新地标 | 花江峡谷大桥:攻克“世界级难题”

多年来刘豪潜心研究峡谷风与桥梁施工的辩证关系

多年的潜心钻研在花江峡谷大桥的修建中开花结果——依托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重点实验室,刘豪带领团队从2022年起,开始寻找最优的抗风结构形式。

通过全球首创采用“上下水平稳定板 中央稳定板”抗风措施,并巧妙地将下稳定板设计为空中竞速跑道,实现了结构安全与功能创新的完美统一,架起与峡谷风和解的“桥梁”,拥有了“驭风”的智慧。

为“捕捉”捉摸不定的风,花江峡谷大桥引入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24小时自动采集数据,对桥梁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营运阶段的峡谷风进行全方位测量。

世界第一高桥・科技新地标 | 花江峡谷大桥:攻克“世界级难题”

多普勒激光雷达

有了这些数据支撑,可以通过提前监测风的强弱,有选择性地开展桥旅体验项目:微风时可以在桥上开展空中竞跑,中风速时可尝试翼装飞行……给游客带来不同的沉浸式体验。

“世界第一高”如何稳立云端?作为大桥承重的最主要构件——主塔像一个人的有力的肩膀,支起了两根主缆,把大桥稳稳地托起来。

然而,花江峡谷大桥的两个主塔高度都在200米以上,首先要突破混凝土超高泵送等难题,才能让桥墩浇筑“节节攀升”。

“花江峡谷大桥混凝土总用量达43.9万立方米,相当于浇筑近40个足球场的用量。”六安8标一工区负责人李平安说,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因为水化热产生内外温差,很容易出现裂缝,影响整体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我们自主研发智能温控系统。”李平安介绍,混凝土浇筑前,提前埋设冷却水管和智能芯片,通过手机端或电脑端,可以实时监测浇筑时的内外温差。

毫米级施工 建桥更精细

“对于桥梁博物馆的贵州来说,修建峡谷地区大跨度桥梁的技术尽管很成熟了,但每造一座新桥都会想攻克一个新的难题。”六安8标项目经理吴朝明说。

除了峡谷风,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还难在哪?

贵州造桥团队托举的这座“横竖双冠”的大桥,到了钢桁梁吊装阶段,共有93个节段,总重2.1万吨,需在600多米高空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

世界第一高桥・科技新地标 | 花江峡谷大桥:攻克“世界级难题”

花江峡谷大桥钢桁梁首件吊装

“我们研发了第四代‘智慧缆索吊装系统’,运用高清摄像头 北斗系统 物联网技术,实现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和预警。”吴朝明说。

这项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新设备,不仅对设施、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自动监控,还实现了除大风天气以外的24小时吊装作业和一键吊装。

世界第一高桥・科技新地标 | 花江峡谷大桥:攻克“世界级难题”

花江峡谷大桥智慧缆索吊装控制中心

“控制室仅需一名工人操作,吊装对接时间缩短了1小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风险。”吴朝明说,大桥整个吊装过程仅仅用了73天就全面完成,创造了桥梁建设的“贵州速度”。

此外,花江峡谷大桥首次使用光纤光栅对整根主缆温湿度、应力进行监测,联动除湿系统对主缆湿度进行干预。植入了智慧神经,花江峡谷大桥有了保健医生,实现对主缆全时段智能监控和保护。

世界第一高桥・科技新地标 | 花江峡谷大桥:攻克“世界级难题”

智慧缆索牵引过程监控

花江峡谷大桥首次采用锻焊组合式索鞍,将索鞍的重量降低了30%。不仅如此,主缆钢丝长度加起来超10万公里,可绕地球超两圈半。而主缆的产地正在贵州,自主生产的超高强度钢丝,抗拉强度达到2000兆帕级,一根钢丝就可以吊起10辆小轿车,彰显了贵州乃至中国在超高强度材料研发与应用上的重大突破。

与生态共赢 建桥更绿色

花江峡谷大桥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规划中,全过程深度融入了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的理念,为未来山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袁泉告诉记者,花江峡谷大桥通过创新的工程设计、材料的循环利用、细致的生态修复和超前的绿色运营规划,努力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世界第一高桥・科技新地标 | 花江峡谷大桥:攻克“世界级难题”

北斗系统应用

用心体现在路线选择上,将桥位向北偏移300米,避开桫椤群落,减少对珍稀植物的影响。在结构选择上,在关岭岸的锚碇采用隧道式锚碇,有效减少了山体土石方开挖体量,从而减少对山体的破坏,最大限度保护桥位周边环境。

在花江峡谷大桥建造中,通过研发“高性能岩石粉矿物掺合料关键技术”,将石粉磨细改性替代20%水泥,单方混凝土节约成本12.4%。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桥采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减少植被破坏,创新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安装风光互补照明系统,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世界第一高桥・科技新地标 | 花江峡谷大桥:攻克“世界级难题”

花江峡谷大桥青年突击队在桥梁建造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突破与成果转换。

大桥正式运营后,还将引入大桥附近天然水资源,实现“一水多用”,部分作为花江峡谷大桥水幕灯光秀的水源,部分用于云渡服务区日常清洁,废水回收后再用于绿植浇灌,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有效节水。

如今,花江峡谷大桥在抗风设计、高空施工等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获得授权专利21项,多项技术成果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与此同时,多年来贵州桥梁建设者用百余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在大山间诠释着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所有现代桥梁型式,让贵州桥梁不断问鼎“世界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编辑 王怡

二审 王淑宜

三审 岳振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