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蒲湖新语】科普月里的科技之光:让科学走进生活日常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01日 10:19 1 admin
【蒲湖新语】科普月里的科技之光:让科学走进生活日常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当首个全国科普月的旗帜在九月升起,从城市科技馆的互动展台到乡村校园的创客教室,从丹霞山的生态研学现场到线上的数字展厅,一场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科普盛宴正席卷全国。

科普月的创新力,藏在“科技+体验”的沉浸互动中。传统科普的“单向灌输”早已升级为“双向共鸣”,科技让科学知识变得可感可触、有趣有温度。国家博物馆的孝端皇后凤冠AR冰箱贴更让观众实现“头戴凤冠”的奇妙体验,千年文物在科技加持下焕发新生。在韶关丹霞山,“六微研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苔藓监测、黑鸢观察读懂生物多样性,用环保标语牌制作、闲置物品交换等实践,将生态科学知识转化为生活行动。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科学遇上科技,就能突破时空限制,走进人们的认知深处。

科普月的覆盖面,显在“全域联动”的全民参与中。首个科普月以“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为目标,让科学之光照亮城乡每个角落。在城市主场,中国科技馆的“‘十四五’科技成就掠影数字展”用数字化手段呈现大国重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的“科学创意嘉年华”打造出“天天不重样”的科普盛宴;在乡村校园,陕西洛南县的人工智能科普进校园活动已实现16个镇办全覆盖,城关中学的学生用编程制作智能风力发电模型,让青少年从知识接收者变身创新创造者。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网络,让科学不再有“城乡温差”。

科普月的生命力,源于“知识+行动”的价值传承。科学普及从来不止于知识传递,更在于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洛南县的科技辅导员们深知此道,通过“班小二”智慧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创作中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丹霞山的科普活动则形成了“学-思-践-悟”的闭环,孩子们在“以物易物”的微集市中理解资源循环,在标语牌制作中践行环保理念。

从AR积木里的动物世界到创客教室里的智能发明,从丹霞山的生态课堂到云端的数字展览,首个全国科普月正以科技为桥、以生活为媒,重塑着科学传播的图景。当科普变得人人可参与、处处可体验、时时可学习,科学素养便会转化为创新动能,为科技强国建设筑牢根基。这场持续一月的科普盛宴,终将沉淀为融入日常的科学习惯,让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好愿景,在每一次探索与实践中落地生根。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