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杜美丽 通讯员 肖乐金桂飘香,举国同庆。在国庆、中秋“双节”之际,为期两天的“馆长开讲”科普活动,在河南自然博物馆备受期待的“馆长开讲...
2025-10-09 0
加利福尼亚的圣塔芭芭拉,一栋毫不起眼的办公楼里,一场惊心动魄的科技暗战正悄然上演。外墙上那个小小的“Google”标志,仿佛低调地宣告着,这里藏着足以改写人类计算史的秘密。
时间倒回2017年,在这栋楼里,一个只有20人的精英团队,正围着几台造型独特的“冰箱”忙碌。说它们是冰箱,不如说是科技的“冰窖”,因为氦气制冷系统将内部温度降到接近绝对零度,比浩瀚的宇宙深空还要寒冷。他们的守护目标,是一枚直径仅一厘米的芯片,上面承载着22个量子比特,那颗跳动着未来希望的“心脏”。
带领这支队伍的,是约翰·马丁尼斯,这位日后将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传奇人物。那时,他加入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不过两年,满怀壮志地向着一个宏大目标发起冲刺:在当年年底,实现所谓的“量子霸权”。这个词听起来霸气,实则蕴含着颠覆传统计算范式的野心。
要理解马丁尼斯团队的伟大抱负,我们得先做个思想实验,掰扯清楚“量子计算机”这个新生儿,究竟和我们熟悉的“老伙计”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日常电脑,无论是台式机还是手机,都像是个思维僵硬的“老实人”。它的基本单位叫作“比特”,非0即1,泾渭分明,就像房间里的电灯,要么开,要么关,绝无第三种状态。这种“非此即彼”的确定性,构筑了我们数字世界的基石。
但量子计算机可就截然不同了。它的核心是“量子比特”,这玩意儿可是个“变色龙”。它能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就像那盏灯,在量子世界里,它可以在某一瞬间“既亮又灭”,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这种“亦此亦彼”的奇妙状态,让量子比特在处理信息时拥有了传统比特望尘莫及的并行计算能力。
IBM曾做过一个令人咋舌的估算:一台拥有50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其运算能力足以碾压当时全球最顶尖的超级计算机。这就像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诞生,它并非要取代旧物种,而是将整个赛道的上限,直接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马丁尼斯紧盯49-50量子比特的目标,正是要叩开这扇新世界的大门。
然而,梦想照进现实,往往充满了坎坷。实现量子霸权,用马丁尼斯团队的话说,简直是“在针尖上搭积木”,这不仅需要顶尖的物理学理论,更需要人类工程学的极致智慧。
想象一下,一枚芯片,需要用3纳米级的光刻技术来雕刻,这比我们平时说的“头发丝的百分之一”还要精细无数倍。而连接这些微观结构,则要用到10微米粗的铟材料,通过精密的打线工艺将其拼接起来。这每一步,都要求精度达到极致。
但真正的“地狱模式”还在后面:如何让这些量子比特稳定地工作?它们实在是太“娇气”了!哪怕环境中有那么一丝丝温度的波动,或者微弱的电磁噪声,都可能让它们“受惊”,导致整个计算前功尽弃。
这也是为什么,那几台看似普通的“冰箱”,实则是实验室里最核心、最神秘的设备,它们必须将量子芯片“包裹”在一个与世隔绝、比宇宙深空更冷的纯净环境里,才能让那些“受惊的鸟儿”安静下来,乖乖地执行指令。
走进谷歌实验室,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他们的三大主攻方向:通用量子计算机、连续性模拟器和量子退火技术。通用量子计算机是他们的终极梦想,旨在解决一切计算难题;而后两者,则更像瞄准特定战场,解决某个领域的“疑难杂症”。
但马丁尼斯是个清醒的实干家,他深知即使实现量子霸权,这台机器也不是“万能电脑”。
“它不是来替你刷视频的。”他在接受专访时直言不讳。量子计算机就像一把专业手术刀,只擅长处理某些特殊、复杂的任务。当时,团队锁定了两大前沿应用方向:
一是量子化学。借助量子计算机,科学家能够比传统超级计算机更精准地模拟分子状态,这对于新药研发来说,简直就是开辟了一个“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有望极大地加速新药的筛选和设计。
二是机器学习。团队尝试打造“量子神经元”,期望能让AI的运算速度实现质的飞跃,解锁人工智能发展的新瓶颈。
然而,在宏伟蓝图的背后,他们仍在啃一块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的“硬骨头”:用量子计算机计算氢分子的基态。这听起来像个“玩具问题”,却是验证这项颠覆性技术可行性的关键一步。就像学走路,只有先稳稳地迈出第一步,才能跑得更快、更远。准确地计算出氢分子,才能为未来挑战更复杂的药物分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谷歌的冲刺,并非是一场孤独的独角戏。2017年,全球的量子赛道上,早已是群雄逐鹿。
IBM已经推出了17量子比特的开放平台,并宣称要在当年底搞出50量子比特的商用服务。台积电,这个芯片制造巨头,甚至为了抢占量子芯片的订单,不惜将3纳米产线搬去美国。就连Android之父这样的互联网老兵,也抵挡不住量子计算的魅力,毅然跨界入场。
这场全球科技巨头狂热投入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产业焦虑:摩尔定律,那个过去半个世纪驱动半导体产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法则,正面临着“中年危机”。根据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的预测,芯片上的元器件密度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但进入2020年后,这条增长曲线似乎走到了尽头,传统芯片的物理极限近在眼前。
在这种背景下,量子计算成了科技巨头们眼中那根“续命稻草”。谁能率先突破,谁就能掌握下一代计算技术的话语权,赢得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马丁尼斯团队的底气,正是来自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与突破:从9量子比特到22量子比特,每一步都是在解决最核心的稳定性难题。他特别提到,团队里一位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员工,虽然从未学过量子物理,却凭着过人的天赋和努力,优化了一个沿用20年的算法。
这让他深信:硬件的突破固然重要,但未来,算法人才的价值将更加凸显,他们才是真正能够让量子计算机“聪明”起来的关键。
2019年,马丁尼斯团队凭借53量子比特的“西克莫”处理器,最终实现了量子霸权。他们仅用200秒,就完成了超级计算机需要计算1万年的任务!这一刻,全球科技界为之沸腾。
然而,正如马丁尼斯当年所预料的,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今诺贝尔奖加身,回望他在2017年的那次专访,更显意味深长:量子计算并非要彻底颠覆和取代传统计算,而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它像一道光,照亮了人类智慧的新维度,提供了解决传统方法难以企及问题的新工具。
从计算最简单的氢分子,到模拟复杂的新药分子。从构建最基础的量子神经元,到引发一场AI的革命……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还有无数个“玩具问题”等待着科学家们去攻克。
相关文章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杜美丽 通讯员 肖乐金桂飘香,举国同庆。在国庆、中秋“双节”之际,为期两天的“馆长开讲”科普活动,在河南自然博物馆备受期待的“馆长开讲...
2025-10-09 0
开源证券指出,大模型领域迭代加速,如Sora2视频生成效果亮眼且可控性提升,Claude Sonnet 4.5成为最强编程模型,智谱GLM-4.6代码...
2025-10-09 0
前言当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两个站在风口浪尖的“宿敌”。埃隆·马斯克和萨姆·阿尔特曼,又一次隔空亮剑了。一周前,OpenAI发布了其旗舰视频和...
2025-10-09 0
加利福尼亚的圣塔芭芭拉,一栋毫不起眼的办公楼里,一场惊心动魄的科技暗战正悄然上演。外墙上那个小小的“Google”标志,仿佛低调地宣告着,这里藏着足以...
2025-10-09 0
近期,Micron Technology Inc.(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MU)宣布,其 Crucial 英睿达LPCAMM2 内存...
2025-10-09 0
我们正迎来新一代苹果芯片的发布周期,这将驱动Mac系列产品的全面更新。M5芯片预计将在今年底前出现在部分新产品中,但大多数Mac产品线的焕新升级,可能...
2025-10-09 0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10-09 12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10-09 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