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眼镜店三年倒闭6 万家!没被电商打垮,咋自己把生意做黄了?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5日 05:32 0 admin

据观察,不少城市的商业街里,曾经扎堆的眼镜店突然多了很多 “转让”的 招牌。

天眼查数据更直观:2022 到 2025 三年间,全国倒下的眼镜店达 6 万家,算下来每天有 55 家关门。

这行业前几年还被说是 “一本万利”,如今却成片倒闭,到底咋了?

眼镜店三年倒闭6 万家!没被电商打垮,咋自己把生意做黄了?

靠信息差 “躺赚” 的日子

提起眼镜行业的暴利,绕不开江苏丹阳这个县级市。当地一个仅 8 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承载了全国七成、全球一半的镜片产能。业内都说 “丹阳的镜片论斤称”,事实确实如此, 同一款镜片,批发价还不到门店标价的 20%,国际大牌 A 型眼镜在丹阳 200 元能拿下,到城市商圈柜台就翻几十倍。

十年前开眼镜店,堪称 “开印钞机”。支撑这暴利的核心是信息差:消费者不懂 “非球面”“渐进多” 这些术语,分不清防蓝光功能真假,只能听店员忽悠。博士眼镜 2016 年单片镜片进价 28 元,零售价敢标 280 元;明月眼镜成本 6 块 7 的镜片,标价高达 998 元,溢价翻了上百倍。

眼镜店三年倒闭6 万家!没被电商打垮,咋自己把生意做黄了?

渠道垄断更让消费者没得选,早年网购眼镜没兴起,医院视光中心也少,街头眼镜店成了唯一选择。学校、医院附近的店更是 “躺赚”,镜片千元起步还不含镜框,店员一句 “进口镀膜护视力”,家长再心疼钱也得咬牙买单。

更关键的是 “伪专业” 抬价。大家觉得验光技术高深,愿意花几百元买 “专业服务”,可全国有专业资格的验光师仅 3 万人,离 30 万的行业标准差得远。不少店员只经简单培训就敢验光,验光仪半年不校准是常事,数据差 50 度还照收 200 元专家费。说白了,以前的暴利全靠消费者 “不懂行、没选择”。

眼镜店三年倒闭6 万家!没被电商打垮,咋自己把生意做黄了?

神话破灭

谁也没想到,曾经的香饽饽短短几年就遇冷。最先破局的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以前店员说 “进口镀膜镜片值 2000 元”,顾客只能认栽。现在年轻人配镜前,早就在小红书、抖音查好了攻略,镜片出厂价、阿贝数、折射率等参数一搜便知。

社交媒体上 “59 元丹阳直发” 的套餐随处可见,连蔡司镜片也有 299 元还送镜框的选项。更方便的是 “云验光”,医院验光单能直接传手机,测瞳距的 APP30 秒就能搞定数据,年轻人常线下试镜框、线上下单,平台 “白嫖试戴” 的订单占了四成,门店成了免费展厅,人流不少却没成交。

眼镜店三年倒闭6 万家!没被电商打垮,咋自己把生意做黄了?

接着是消费者变清醒了。“进口镀膜”“设计师联名” 这些话术,对 00 后根本没用。他们配镜前会逛知乎、B 站,把镜片好坏的评判标准摸得门儿清,不再为模糊的 “专业概念” 买单。直播间里 “9.9 元配镜” 一上架就万人抢,目仓眼镜靠这招 2024 年线上销量占了总销量七成。

反观街头店铺,客流腰斩成常态,有社区店老板说,以前月赚 15 万,现在 8 万都难,连房租都快交不起。

眼镜店三年倒闭6 万家!没被电商打垮,咋自己把生意做黄了?

雪上加霜的是专业对手、成本压力与信任崩塌。医院视光中心越来越多,验光加配镜一套下来比街边店便宜一半,有更专业实惠的选择,谁还愿当 “韭菜”?同时传统眼镜店成本飙升:一线城市 30 平的铺月租几万,验光师月薪涨到一万还得缴五险一金,镜片库存半年就过时,压手里只能贬值。

一家店每月至少卖 10 万才保本,可多数中小店顶多进账 6 万,缺口一大,关门就成了迟早的事。更糟的是,行业乱象频繁曝光,验光单造假、真假近视混淆等问题让消费者信任感骤降,再加上不少老板抱着 “暴利梦” 不肯醒,不降价也不升级服务,现金流一断只能倒闭。

眼镜店三年倒闭6 万家!没被电商打垮,咋自己把生意做黄了?

活下来的店靠啥逆袭?

就在大量门店倒下时,也有一批店找到了新出路,他们的转型方向给行业指了明路。

深耕专业服务是条硬路子。宝岛眼镜以前也靠高价赚钱,后来转型做 “视健康服务”,聚焦儿童近视防控。推出 “360° 视健康管理”,给孩子建专属视力档案,每月免费复查,还指导家长家庭用眼。为保证专业性,其验光师需通过 12 项考核且每季度复训,验光仪每周校准。

这里 1200 元一副的防控镜片,家长觉得 “花钱买放心”,复购率高达 70%。线上再方便,也替代不了这种线下贴心服务,转型后部分门店儿童配镜业务大幅增长。

眼镜店三年倒闭6 万家!没被电商打垮,咋自己把生意做黄了?

打性价比牌同样可行。目仓眼镜在社交媒体推低价套餐,通过直接对接丹阳工厂、减少库存周转等方式优化供应链,把成本压到最低。虽然单副眼镜利润不高,但销量火爆,不到三年开了 30 多家店,一年流水达千万。

河南宝视达更灵活,让顾客网上验光、到店取镜,镜片价格砍了三分之一,2024 年收入反而涨了 3 成,证明 “薄利多销” 在眼镜行业能走通。

眼镜店三年倒闭6 万家!没被电商打垮,咋自己把生意做黄了?

延伸场景挖需求也玩出了新花样。有网红眼镜店设了咖啡区和打卡墙,镜框按风格分类陈列,消费者配镜时能喝杯拿铁,发朋友圈还能引流。加了咖啡业务后,客流量涨 40%,咖啡成了新盈利点。

还有店在老花镜业务里加了助听器、防蓝光护目镜,挖掘同一客群的衍生需求,单客价值从 800 元提到 1500 元,拓宽了赚钱渠道。

眼镜店三年倒闭6 万家!没被电商打垮,咋自己把生意做黄了?

结语

从 “一副镜片吃半年” 到 “3 年关店 6 万家”,眼镜行业的起落,其实是消费市场理性化的缩影。那些倒掉的店,不是因为没人配眼镜了, 毕竟近视人群还在增加,而是消费者用钱包投了票,不再为虚高的房租、伪专业的噱头、低效的渠道买单。

这场关店潮不是终点,而是行业告别暴利、回归本质的新起点。未来的眼镜店,拼的不再是能赚多少差价,而是能提供多少价值,要么把专业做深,要么把性价比做高,要么把场景做新。

说到底,任何行业想长久,终究要回到 “服务消费者” 这个核心上,眼镜行业也不例外。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