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供体安全第一,受体长期获益!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换肝大咖”齐聚上海“共建标准”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9日 11:46 0 aa

10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教授带领团队以手术直播形式向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呈现了腹腔镜下供肝切取和儿童肝移植手术,为一名5个月大的胆道闭锁患儿及作为供体的患儿母亲完成了供肝切取和儿童活体肝移植手术。供受体两台手术密切配合、一气呵成,展现了肝移植领域的中国技术、中国范式、中国样本,赢得全球掌声。这是在上海举办的2025年第七届国际活体肝移植学会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东方器官移植大会期间的一个环节。此次会议也是中国大陆首次获得高水平国际器官移植大会活动的举办权,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尤其是中国活体肝移植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大会的召开,将进一步夯实“供体安全第一”与“受体长期获益”这两大核心目标,让更多患者和家庭从高质量的活体肝移植中获益。
供体安全第一,受体长期获益!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换肝大咖”齐聚上海“共建标准”

微创供肝技术全球专家共识发布,助力长期生活质量

我国有近4亿肝病患者,700多万肝硬化患者。我国每年新增肝衰竭患者人数约为30-50万,每年有3000至5000名儿童由于各种先天疾病导致婴幼儿终末期肝硬化,不少患者通过肝移植手术重新点亮人生。

本次大会由国际活体肝移植学会与东方器官移植大会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担任会议主席。在为期三天的会议活动中,仁济医院肝脏外科团队不仅向国内外嘉宾展示了中国肝移植技术,更与全球同道共同发布了活体肝移植领域,尤其是微创供肝方面的共识与路径。

供体安全第一,受体长期获益!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换肝大咖”齐聚上海“共建标准”

大会期间,国际腹腔镜肝脏学会与国际活体肝移植学会联合发布了《微创供肝技术全球专家共识》。该共识以“供体安全第一”为前提,聚焦腹腔镜、机器人等微创供肝在适应证选择、术式标准、围手术期管理、质量控制与学习曲线评估、数据上报与持续改进,提出了系统化、可行性的建议。通过规范化标准与可复制流程,推动各类型医疗机构稳步、安全地开展微创供肝,助力全球移植中心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夏强表示,

活体肝移植技术复杂,需要手术团队在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过程中更加精细才能保证供受体围手术期的安全,还需要更加完善的随访体系来提高供受体术后长期生存质量,“随着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移植技术微创化已经成为移植外科的重要发展方向。微创手术可明显减轻供者损伤,术后微小的切口亦能减轻供者心理负担,显著提高供者长期社会生活质量。”

手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肝移植后,患儿将面临器官排异、免疫耐受等问题。夏强透露,还在努力探索儿童肝移植摆脱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会存在排异反应,患儿康复后的漫长人生阶段,理论上都会伴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希望通过严密的随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逐步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有可能将剂量减到最低,甚至肝功能稳定的患儿基本停用或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仁济专家们也在与免疫学基础研究团队开展大样本合作,例如哪些免疫细胞可以重塑、能否找到可参考的免疫耐受生物标记物等。

供体安全第一,受体长期获益!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换肝大咖”齐聚上海“共建标准”

顶尖换肝大咖齐亮相,推动“临床—科研—交叉学科”深度融合

此次大会,国际活体肝移植学会主席Kim M. Olthoff(金姆.奥托芙)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陈肇隆、董家鸿,中国科学院院士窦科峰齐齐亮相,担任共同主席。

供体安全第一,受体长期获益!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换肝大咖”齐聚上海“共建标准”

陈肇隆教授是台湾高雄长庚医院的知名肝脏移植专家,也是台湾及亚洲肝脏移植的开拓者,1984年完成亚洲首例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

自2006年起,夏强教授带领的仁济医院肝脏外科团队深耕小儿肝移植领域。短短十几年前实现了中国儿童活体肝移植领域由“荒原”变成“沃土”,成为世界最大的儿童肝移植中心,年完成量连续十二年居世界第一。再次来到上海出席在会议,陈肇隆也颇为感慨,

“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拓引领归功于夏强院士团队的认真、敬业、努力。我也是尽我所能扶持这个团队。”

供体安全第一,受体长期获益!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换肝大咖”齐聚上海“共建标准”

回忆起2006年,陈肇隆院士坦言,当时手术器械等也比较有限,我带了几皮箱手术设备来到上海。”陈肇隆院士和夏强共同进行了仁济医院首次活体儿童肝移植手术。这次手术的受助者是一名9个月大的男婴,来自河南。由于儿童血管尤其细小,加上该患儿由于先天性胆道闭锁和肝硬化造成的门静脉压迫导致血管仅有3毫米直径,手术中的血管吻合必须精确无误。经过了13小时的手术,专家们成功地将患儿母亲约六分之一的肝脏移植给了孩子。

供体安全第一,受体长期获益!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换肝大咖”齐聚上海“共建标准”

2025年第七届国际活体肝移植学会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东方器官移植大会(iLDLTG-OCOT 2025)上,异种肝移植也成为“换肝大咖”们热议的话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窦科峰带领研究团队完成了国际首个基因编辑猪肝脏人体异种移植研究工作。

窦科峰指出,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根治性疗法,面临供体器官严重短缺的难题。基于猪源器官的生理结构近似性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异种移植已展现革命性潜力,“未来能不能理解器官短缺的问题,现在已经见到曙光了。”

与往届iLDLTG年会不同,今年大会联动东方器官移植大会(OCOT),将研讨议题从活体肝移植领域拓展至肾、心、肺、小肠、胰腺的移植及器官捐献与获取管理、移植护理,探讨多器官围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控、器官捐献体系与护理质量提升,进一步推动“临床—科研—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

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全球对话

2021年,仁济医院肝脏外科代表中国上海获得2025年第七届国际活体肝移植学会学术大会主办权,这是中国大陆首次成功获得高水平国际器官移植大会活动的举办权。

夏强院士表示,国际活体肝移植学会学术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一是在世界范围展示了中国医疗的高端技术水平与先进服务理念,二是实现了医疗领域尤其是器官移植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将与国际同道一道,以共识与真实世界证据为抓手,推动微创供肝的标准化落地与风险分层,强化供者随访与生活质量评估。通过跨中心协作与数据共享,建立透明、可验证的质量指标,让高质量医疗服务落实到每一台手术、每一位患者。”

iLDLTG学会主席Prof. Kim M. Olthoff(金姆.奥托芙)表示,

跨区域、跨学科的深入交流,是提升全球活体肝移植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次大会的召开以及与东方器官移植大会的联动,将帮助医学界在供体评估、围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控等方面达成更广泛的共识。

供体安全第一,受体长期获益!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换肝大咖”齐聚上海“共建标准”

此次,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8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分享前沿技术、并发症管理及长期预后改善等热点话题。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