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大国品牌养成记》联合全球权威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头豹研究院及...
2025-10-03 0
国庆/中秋双节,研学社全体同学祝福祖国大家庭生日快乐、国富民强,也祝愿每个人的小家庭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本期GIST月评检索了来自Pubmed 2025.08.26-2025.09.25的GIST相关文献,排除仅发表英文摘要与非英文论文,共29篇,其中中国学者发表论文14篇。本期中国学者大丰收,首先祝贺曹晖老师带领国内学者共同撰写的中国GIST外科共识英文版正式发表,同时祝贺北京协和医院巴一教授团队、上海生科院王跃祥教授团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永建教授团队、中山肿瘤伍小军教授团队、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勇/冯兴宇教授团队,在本月均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在此共同表示祝贺!本期选择多篇文献进行解读,包括中国GIST外科共识、两项可能对未来GIST药物治疗产生重要影响的ADC新药开发、跃祥教授挖掘的GIST治疗新靶点AURKB等重要研究,非常值得关注与学习!
本期文献月评检索与标题首页排版编辑得到再鼎医学GI团队协助完成,并感谢范雯霏女士文字排版与刘丹博士的校审。
GIST重量级
1.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Standardize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2025 Edition)
【摘要】: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迄今为止靶向药物治疗最成功的实体肿瘤。近年来,对GIST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加深,同时随着分子病理、影像学、内镜治疗、微创技术、分子靶向药物等诊疗技术和药物研发的不断进步,GIST的诊疗模式已经发展为以外科为主并联合病理科、消化内科(含内镜)、肿瘤科、影像科和肿瘤介入科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外科手术切除仍是GIST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外科医师在GIST患者的全程化管理中应发挥主导作用。2015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制定了《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又组织国内相关领域部分专家在 2015 版共识的基础上制定了《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获得了良好的反响。近6年来,GIST 诊疗领域不断出现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GIST临床诊疗指南也在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不断做出更新调整,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每年对 GIST 诊疗指南内容做出更新,国内也有每年进行更新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GIST诊疗指南》,其中部分更新涉及GIST的外科治疗。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推动国内GIST 领域的规范化外科治疗和提高认识,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间质瘤诊疗专家工作组再次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的更新和临床实践对2018版共识进行更新并重新撰写,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仁济医院胃肠外科 汪明教授
【简评】:
在CSCO GIST指南和NCCN GIST指南的每年更新中,外科部分内容是更新最少的,这除了与外科技术发展本身的特点有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外科领域要通过临床研究获得足以推动指南更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困难,这也是为什么本共识在上一版本6年多之后才进行了本次更新。相较于上一版本,新版共识在整体框架上更趋细化,由12个章节增加到16个章节(新增加“小GIST处理原则”、“GIST的双镜联合手术治疗”、“GIST的介入治疗”和“MDT在GIST诊疗中的应用”)。除了上述新增章节的内容,在GIST的影像方面新增影像组学内容,在微创手术方面新增机器人手术内容,在复发转移性GIST外科治疗方面新增可切除肝转移灶的处理及各线靶向药物治疗后的GIST外科治疗。除此以外在各章节中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研究数据)予以更新。
作为编写工作组的秘书,我有幸全程参与了本次更新编写工作,在统稿过程中,我有一点体会非常深刻:外科医师是目前活跃在国内GIST领域的主体,他们不只是把工作放在GIST的外科治疗上,还延展到GIST的围手术期治疗、靶向治疗、全程化管理和科普宣教。这是一个团结、有爱、有凝聚力的团体,我为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而自豪。
外科治疗是GIST患者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靶向药物有效应用时代,如何更好地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微创化、合理化、综合化、个体化、全程化相结合的外科治疗对于争取患者更长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外科医师是给予GIST患者规范化外科治疗的主体责任人,需要在诊疗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并付诸精益求精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同时借力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和专业能力,力求为每一位GIST患者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而努力。
2. 基于核酸适体的药物递送用于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的靶向治疗⭐️⭐️⭐️⭐️
Aptamer-based drug delivery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imatinib-resist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摘要】:
背景: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发生主要由KIT蛋白胞内段的激活性突变驱动。伊马替尼是标准治疗药物,但常因继发突变而产生获得性耐药。除突变外,KIT在GIST中也存在过度表达。一种能特异性结合KIT胞外段(不受突变影响)的核酸适体在药物递送方面展现出潜力,并有望克服伊马替尼耐药。
方法:本研究将微管抑制剂VcMMAE与优化后的KIT靶向核酸适体(KIT-d)偶联,构建了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DC),命名为KIT-d-MMAE。随后,评估其结合特异性、经内吞作用的内化能力以及对KIT阳性GIST细胞的细胞毒性,并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其治疗效果。
结果:KIT-d-MMAE可特异性结合并高效内化进入KIT阳性GIST细胞(包括伊马替尼耐药株),并诱导靶向性细胞毒作用。在动物实验中,KIT-d-MMAE在GIST-T1皮下移植瘤和肝转移模型中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值得注意的是,在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430/654模型以及多TKI耐药的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DX)模型中,KIT-d-MMAE均展现出优于伊马替尼的抗肿瘤效果。此外,在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该药物同样显示出抑制自发性肿瘤发生与进展的疗效。
结论:基于核酸适体的药物递送不仅为克服耐药性提供了一种创新策略,同时也简化了治疗方案,为GIST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并标志着靶向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仁济医院胃肠外科 汪明教授
【简评】:
本研究是我们团队在谭蔚泓院士指导下开展的一项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DC)在GIST治疗中应用的早期探索工作。众所周知,GIST的发生多与KIT基因突变密切相关。伊马替尼自问世以来极大改变了GIST的治疗格局,但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因继发突变而出现耐药,这也是目前临床治疗的最大难题之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并未延续传统针对不同突变开发TKI的思路,而是另辟蹊径,利用能够结合KIT胞外段的核酸适体,将化疗药物MMAE精准递送到KIT阳性肿瘤细胞中,从而绕过了胞内突变引发的耐药问题。这种策略具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也契合了近年来药物递送领域“靶点外移”的发展趋势。
核酸适体在此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常被形象地称为“化学抗体”,是一类通过体外筛选技术(SELEX)获得的单链DNA或RNA,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蛋白、细胞或小分子。与传统抗体相比,核酸适体更易于合成和修饰,成本较低,且免疫原性小,具备进入某些抗体难以覆盖靶点的能力。因此,将其与细胞毒性药物结合,构建ApDC,的确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研究设计方面,本研究从体外实验到体内动物模型均有覆盖,且模型种类丰富:既包括伊马替尼敏感株和耐药株,也涵盖了多TKI耐药的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DX)模型,还纳入了基因工程小鼠的自发性GIST模型,旨在通过多维度验证增强结果的说服力。然而,要实现实验室成果的临床转化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药物在肾脏中的分布较高,虽然动物实验中总体耐受性尚可,但潜在的肾毒性风险不容忽视;其次,药代动力学数据显示其血浆半衰期较短,仅约1小时,这意味着在临床上可能需要频繁给药,这无疑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需要进一步优化递送系统;再者,KIT不仅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在部分正常细胞中也有分布,这可能带来“脱靶效应”,增加长期使用时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核酸适体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稳定性和免疫反应尚缺乏充分研究,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同样是走向临床不可回避的难题。
从伊马替尼开始,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瑞派替尼等一、二、三、四线TKI药物已经建立了非常成熟和有效的治疗体系,满足了大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TKI的巨大成功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对新机制药物的迫切性,导致在GIST领域ADC药物、ApDC药物的探索相对滞后。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多线TKI耐药的GIST出现,探索新机制药物似乎成为一条必经之路。本研究为GIST的耐药问题提供了一个新颖且颇具启发性的解决思路。它证明了核酸适体在药物递送中的独特优势,并成功展示了在多种耐药背景下的疗效,算是一次有分量的“proof-of-concept”。然而,我们也需要正视,从实验室到临床,中间仍横亘着诸多关口。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安全性与药代动力学,如何克服核酸适体大规模应用的实际障碍,都是未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总体来看,这项研究是一次值得肯定的探索,虽未达到“颠覆性突破”的程度,但无疑为耐药GIST的治疗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方向。
3. NN3201,一种新型抗c-Kit抗体-药物偶联物在c-Kit阳性肿瘤中的临床前抗肿瘤效果⭐️⭐️⭐️⭐️
Preclinical Anti-Tumor Efficacy of a Novel Anti-c-Kit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NN3201, in c-Kit Positive Tumors
【摘要】:
c-Kit的过表达和功能获得性突变与多种癌症相关,包括胃肠间质瘤(GIST)、小细胞肺癌(SCLC)、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在临床上,小分子c-Kit抑制剂常导致继发性c-Kit突变或在c-Kit过表达的情况下无效。我们通过理性设计开发了NN3201,一种新型c-Kit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以评估其在c-Kit阳性肿瘤中的抗癌活性及临床前药理学特性。全人源c-Kit抗体NN2101与单甲基奥瑞他汀E(MMAE)通过ThioBridge连接体偶联,生成DAR为4的NN3201。在c-Kit阳性肿瘤细胞系、细胞系衍生异种移植模型和患者衍生异种移植模型中评估了NN3201的抗肿瘤效果。NN3201选择性地结合c-Kit并快速内化。根据其设计,NN3201不表现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及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且对FcγRs的结合减少。NN3201通过抑制SCF/c-Kit下游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和旁观者效应作为作用机制。在异种移植模型中,无论c-Kit是否发生突变,NN3201均显示出优越的疗效。在食蟹猴中,重复静脉注射NN3201耐受性良好,确认其无明显不良反应剂量为2 mg/kg,最高非严重毒性剂量超过2 mg/kg。NN3201在多种肿瘤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c-Kit依赖性抗肿瘤效果,并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特征。这些数据表明,NN3201在SCLC和GIST中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药物,值得在一期临床研究中进一步评估。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
邱海波主任医师
【简评】::
新药研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免疫治疗逐渐进入到到ADC、双抗甚至CAR-T治疗成药模式百花齐放,笔者一直在等待关于GIST的ADC或者CAR-T新药的到来,因为大家都知道GIST是个非常好的模型,有个别基因在肿瘤表达率非常高,比如KIT、DOG1以及GPR20等。
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这项研究聚焦于临床上长期未解的难题——c-Kit 靶向治疗的耐药与疗效不足。无论是在 GIST 中因继发突变导致的“药到无效”,还是在小细胞肺癌中“有靶点无疗效”的尴尬局面,均提示临床迫切需要新的策略。作者提出的 NN3201 正是针对这一痛点设计的:它采用全人源抗体为基础,利用 ThioBridge 稳定连接子负载 MMAE,实现精准递送和高稳定性。与传统小分子抑制剂相比,该 ADC 不仅能阻断 SCF/c-Kit 信号通路,还能通过高效内吞释放细胞毒素,引发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同时具备旁观者效应,进一步克服肿瘤异质性带来的难题。
在临床前试验中,NN3201 在多种 c-Kit 阳性细胞和异种移植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尤其在对比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甚至瑞戈非尼等标准方案时均表现出更持久的肿瘤控制力。更重要的是,非人灵长类毒理学研究提示该药在可耐受剂量范围内未见严重不可逆毒性,仅有可恢复的骨髓抑制,为后续临床试验奠定了安全性基础。
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药物设计充分考虑了 ADC 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避免了先前同类药物因 Fc 介导作用或载荷脱落引起的毒性;其二,机制验证全面,涵盖信号阻断、细胞周期干预及旁观者效应;其三,模型选择兼顾敏感与耐药,实验结果更具临床相关性。
总的来看,NN3201 为 c-Kit 阳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若后续临床试验能证实其疗效与安全性,这一药物有望突破当前治疗瓶颈,为 GIST 及部分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也可能推动 ADC 在实体瘤中的更广泛应用。
4. 整合筛选鉴定出AURKB是晚期GIST的新型治疗靶点⭐️⭐️⭐️⭐️
Integrated screens identify AURKB dependency in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摘要】:
目前获批的胃肠间质瘤(GIST)系统治疗药物只有靶向KIT/PDGFRA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但最终会诱导产生继发性多克隆耐药突变,亟需相应的治疗策略。通过转录组学分析、CRISPR 筛选和化合物筛选,我们发现极光激酶 B(AURKB)是晚期GIST中之前很少被认识到的治疗靶点。在我们两个患者队列中,AURKB在高危及转移性GIST中显著高表达,而在低中危GIST中几乎不表达,AURKB高表达由转录因子FOXM1调控。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AURKB基因敲除抑制GIST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机制研究表明,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筛选进一步揭示AURKB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ATAD2结合并使其稳定,从而增强DNA损伤修复基因的染色质可及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多种临床前GIST细胞模型和移植瘤模型中,AURKB抑制剂在安全剂量下显示出强大的抗瘤效果,并且能克服TKI耐药。我们整合多种方法鉴定出AURKB-ATAD2是GIST的新型治疗靶点,为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治疗策略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原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现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高静研究员
【简评】:
作为GIST领域国内基础研究最好团队发表的文章,按说其他任何人点评可能都会感觉班门弄斧,既然是科学研究,我们就边学习边思考吧。关于王教授AURKB在GIST中的进展报道,在两次会议中听其本人娓娓道来,针对该发现的前景及尚需深入明确的问题不同专家也发表自己看法,但专家一致观点是GIST药物治疗中TKIs肯定无法替代也无法超越,但TKIs耐药后策略一直是最大挑战,笔者认为对GIST深层次认识及耐药后的全景变化认识不足,可能是根本原因,这就非常需要行业专家带领大家走进GIST的微观世界。王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GIST领域的各种分子机制研究,也陆续报道了几个可能具有前景的靶点如CDK1、AURKB等和几个抑癌基因如DEPDC5、YLPM1等,后续可能更多的潜在靶点陆续发现,但如何真正推动这些研究结果转化临床进行验证,道阻且长,这些有前景靶点的抑制剂是可以单独发挥作用还是需要在TKIs的支撑下发挥作用,均需知识的沉淀,答案掌握在正在跟时间赛跑的科学家手上。
基础/病理版块
1. β-榄香烯通过靶向N6AMT1促进铁死亡提高胃肠间质瘤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β-elemene promotes ferroptosis to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imatinib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by targeting N6AMT1
【摘要】:
背景:伊马替尼广泛运用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治疗,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半患者会出现伊马替尼耐药,导致治疗失败,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具有迫切意义。
方法: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和实验室技术,包括RNA测序、动物模型以及热蛋白组学分析,验证研究结果并探讨β-榄香烯的抗肿瘤作用。
结果:GIST细胞伊马替尼耐药与铁死亡的调控有关,诱导铁死亡可增强耐药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进一步研究发现,β-榄香烯通过诱导铁死亡提升耐药GIST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β-榄香烯与伊马替尼的联合治疗在体外和体内模型中均显著提高了抗肿瘤作用。机制上,β-榄香烯可特异性地靶向甲基转移酶N6AMT1,抑制其转录抑制功能,激活NRF2-HMOX1信号通路,从而诱导铁死亡。
结论:β-榄香烯可靶向N6AMT1并促进NRF2和HMOX1表达诱导铁死亡。研究发现β-榄香烯有望成为胃肠道间质瘤中提升伊马替尼治疗敏感性的潜在策略。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伍小军、李伟豪
【简评】:
伊马替尼是一种靶向BCR-ABL、KIT 和 PDGFR 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约50%的患者在使用伊马替尼治疗两年后出现耐药性。尽管已有多种多靶点的TKI药物,丰富了GIST的治疗选择,但后线治疗的时间仍然有限,伊马替尼在GIST治疗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因此,深入分析伊马替尼耐药的分子机制,对改善 GIST 患者长期预后、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具有迫切意义。早在多年前,GIST耐药后还没有其他治疗药物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就开始尝试多种方法去提高伊马替尼的敏感性,逆转耐药。β-榄香烯是从天然中草药温莪术中提取的帖烯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与紫杉醇、长春碱等药物一并列入植物源抗肿瘤药物名列。我们对部分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患者尝试加用β-榄香烯治疗,观察到ORR率可达42%,甚至观察到有用药后达到CR的病例,增添了我们对这个研究的信心。
本研究首先通过公共数据集评估了GIST耐药和敏感样本间的转录组学差异,结果显示GIST耐药在“细胞死亡调控”通路中显著富集。进一步通过构建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细胞株,铁死亡负调控相关标志物在耐药筛选后的细胞中上调。这些结果提示 GIST 细胞的伊马替尼耐药可能与铁死亡的调控相关。基于此,团队进一步实验发现诱导铁死亡能够促进伊马替尼耐药 GIST 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通过不同浓度β-榄香烯以及伊马替尼组合处理耐药GIST细胞系,并通过流式细胞术、集落形成、CCK8等方式检测细胞死亡情况以及存活率变化,观察到两药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随后,通过GIST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构建了CDX 小鼠模型和临床样本的PDX小鼠模型,β-榄香烯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在体内模型上获得了良好的肿瘤生长抑制效果。机制上,β-榄香烯通过结合并抑制 N6AMT1 的甲基转移酶活性,减弱其对 NRF2 启动子的甲基化抑制作用,从而激活 NRF2/HMOX1 信号轴,促进铁死亡。
本研究表明,β-榄香烯可通过激活胃肠道间质瘤细胞中的NRF2/HMOX1通路,在体内和体外提高 Fe2+水平、丙二醛生成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N6AMT1是β-榄香烯的一个新靶蛋白,通过增加 NRF2 和 HMOX1 的表达,促进其促铁死亡作用。该研究为揭示β-榄香烯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可提高伊马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敏感性,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后线治疗的潜在临床价值提供了机制方面的证据,为突破GIST伊马替尼耐药困境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观点。相关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希望有让患者获益的结果。
2. 血清胃蛋白酶原作为胃间质瘤的生物标志物⭐️⭐️⭐️
Serum Pepsinogen as a Biomarker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in Stomach
【摘要】:
背景:胃间质瘤(gastric GISTs,简称GG)是一种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尚未发现可用于检测GG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我们首次观察到GG肿瘤周围存在黏膜萎缩现象,由此提出假说:局部黏膜萎缩可能改变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因此,我们开发了一个结合血清PG水平与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ML)模型,用于预测GG,并将其与胃癌(GC)进行区分。
方法:我们对在医疗干预前接受过PG水平检测的GG和GC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评估了七种机器学习算法,并采用SHapley加法解释(SHAP)方法确定特征重要性。胃黏膜萎缩程度通过更新版的悉尼系统(updated Sydney System)进行组织学评估。
结果:通过从562例GG和1090例GC患者中进行筛选,共有100例GG患者和174例GC患者被纳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多层感知机(MLP)模型表现最佳,获得了最高的AUC值。最终构建的MLP模型包含4个特征:性别、PGI水平、PGI/PGII比值以及CEA,其预测GG的AUC值为 0.854。基于临床实际应用及 MLP模型识别的特征重要性,我们建立了一个名为“Positive-Gastric-GIST-PG-CEA”的判别标准,其依据为ROC曲线得出的临界值,具体包括:PGI 0.05)。根据SHAP分析,PGI水平、PGI/PGII比值和CEA对该判别模型性能的贡献分别为 0.33、0.15 和 0.13。此外,对50例GG患者的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评估发现,其中29例(58%)存在肿瘤周围的腺体萎缩。
结论:“Positive-Gastric-GIST-PG-CEA” 判别标准对于检测胃GIST并区分其和胃癌具有重要价值。将该判别标准整合到现有的胃蛋白酶原检测流程中,有望在不增加额外经济负担的情况下,辅助胃GIST的早期识别与筛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
张波教授
【简评】:
本研究首次将血清胃蛋白酶原(PG)作为胃GIST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并开发了机器学习模型以区分胃GIST与胃癌。研究团队观察到胃GIST肿瘤周围存在局部胃黏膜萎缩现象,这可能是导致血清PG水平异常(表现为PGI降低和PGI/PGII比值升高)的原因。基于这一发现,研究提出了一个名为Positive-Gastric-GIST-PG-CEA的判别标准,具体包括PGI
目前GIST诊断主要依赖CD117/DOG1免疫组化和影像学检查,但早期患者常无症状,容易漏诊。虽然PG已被用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但此前从未被应用于GIST诊断。本研究首次将PG与GIST诊断相关联,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此外,研究采用了机器学习与SHAP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保证模型性能的同时增强了结果的可解释性,为其他肿瘤标志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学参考。本研究提出的判别标准具有低成本、无创的特点,可以方便地整合到现有的PG检测流程中,无需额外经济负担。特别是对小肿瘤和年轻患者的高灵敏度,有助于实现GIST的早期发现。然而,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研究设计方面,作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偏倚,且对照组仅包含GC患者而未纳入健康人群。在临床适用性方面,阳性标准的灵敏度为68%,可能漏诊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群体灵敏度降至50%。此外,PPI使用会显著干扰PG水平,需要在临床应用中严格排除用药史。病理验证方面,仅50例GG患者评估了黏膜萎缩,且未分析萎缩与PG水平的定量关系。总体而言,本研究创新性地将血清PG与GIST诊断相关联,提出的判别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特别是在资源有限地区的GG筛查中具有应用潜力。
3. Claudin-1通过调节FGFR信号通路促进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耐药⭐️⭐️⭐️
Claudin-1 Contributes to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Resistance to Imatinib Mesylate (IM) via Regulation of FGFR-Signaling
【摘要】:
本文探讨了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CLDN1)在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伊马替尼耐药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无KIT继发突变的伊马替尼耐药GIST细胞中,CLDN1表达显著上调。使用 siRNA敲低或小分子抑制剂PDS-0330干预CLDN1均能有效恢复GIST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增加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增殖能力。进一步体内实验同样显示伊马替尼联合PDS-0330能明显抑制耐药GIST移植瘤的生长。免疫沉淀及免疫荧光共定位显示CLDN1与FGFR2具有相互作用,抑制CLDN1能够降低 FGFR2及其下游适配蛋白FRS2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FGFR信号通路,逆转伊马替尼耐药。CLDN1对其他FGFRs也具有潜在调控作用,此外,外源性 FGF-2可诱导CLDN1表达,而泛FGFR抑制剂可下调 CLDN1,提示FGFR通路与CLDN1之间存在正反馈环路。此伊马替尼耐药GIST中CLDN1的亚细胞定位由膜转向胞质,提示亚细胞分布改变也可能与耐药相关。进一步患者队列(n=24)检测提示,高风险GIST中 CLDN1高表达比例显著增加,且与不良预后相关。这一发现提示了CLDN1作为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消化肿瘤内科 章程教授
【简评】:
该研究揭示了CLDN1通过调控FGFR信号促进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作用机制,并提出 CLDN1抑制剂逆转伊马替尼的潜在可能。这些发现丰富了对 GIST 耐药分子机制的理解,也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该研究选题契合临床实际,聚焦于GIST患者伊马替尼治疗耐药的关键问题,涵盖体内外多种验证手段,具有一定的临床转化潜力。
然而,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CLDN家族分子作为紧密连接蛋白,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但其在肿瘤组织中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值得关注,且使用CLDN1抑制剂所带来的潜在不良影响值得关注。另一方面,CLDN18.2与FGFR具有关联,但FGFR是否进一步导致伊马替尼耐药,并未开展进一步研究。若的确具有该趋势,则FGFR抑制剂作为已在临床明确开展应用的方案,在作为联合方案逆转伊马替尼耐药方面相比CLDN1抑制剂具有更加现实的应用潜力,但作者并未对其进行探索。综上,该研究在揭示GIST 耐药新机制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但若要进一步提示临床应用,进行更深入的功能机制探索。
4. 靶向yes相关蛋白以克服胃肠间质瘤持续性耐药细胞中的伊马替尼抗药性⭐️⭐️⭐️
Targeting yes associated protein to overcome imatinib resistanc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drug tolerant persister cells
【摘要】:
背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以KIT和PDGFRA为靶点,在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肿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停药后的高复发率表明,持续性耐药细胞(DTPs)可能参与了治疗抵抗的发生。阐明DTPs存活的机制对于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Yes相关蛋白(YAP)在DTP存活中的作用,并评估伊马替尼与YAP抑制剂联合使用作为一种潜在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方法:用伊马替尼处理伊马替尼敏感的GIST细胞系以产生DTPs。通过蛋白质印迹法、荧光免疫染色和核质分离技术评估YAP的活性。通过增殖和凋亡实验评估对YAP抑制剂(如维替泊芬)的敏感性。使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评估伊马替尼和维替泊芬联合治疗的疗效。
结果:DTPs表现为YAP核定位和活性增加,伊马替尼停药后可逆。YAP抑制剂可降低细胞核YAP水平,并在DTPs中显示出比亲代细胞更高的效力。伊马替尼和维替泊芬联合治疗在体外显著抑制DTPs增殖并诱导凋亡。在异种移植模型中,与伊马替尼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延缓了停止治疗后的肿瘤再生长。
结论:GIST DTPs中YAP活性升高,YAP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其活性。联合应用伊马替尼与YAP抑制剂增强了对肿瘤生长的抑制。这些发现突出了YAP在DTP存活中的关键作用,并证明了联合使用伊马替尼与YAP抑制剂的治疗潜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病理科 喻林副主任医师
【简评-喻林】
伊马替尼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GIST的治疗模式,其在晚期GIST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可达30个月。然而,伊马替尼治疗仍存在的主要挑战是,即使经过长期用药,停药后的复发率仍很高。持续性耐药细胞(drug-tolerant persister cells, DTPs)是癌症细胞中的一小部分细胞亚群,其通过非遗传机制表现出对治疗的可逆性抵抗,可能充当着获得性耐药前体细胞的角色,被认为是导致肿瘤无法根治、最终产生获得性耐药的关键。GIST伊马替尼耐药是否与DTP存在相关性呢?
基于此,本研究首次建立了GIST的 DTPs模型,并聚焦Hippo信号通路的关键效应因子—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 YAP),系统探讨了YAP1在GIST DTPs模型中的作用,并评估了靶向YAP以克服伊马替尼耐药的治疗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临床转化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伊马替尼作用下,DTP中YAP的核定位及转录共激活活性显著增强,且该过程在停用伊马替尼后可逆,这一发现提示YAP激活并非源于基因突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可塑的表观遗传或信号通路适应性重编程,这为后续通过药理干预逆转其状态提供了可能性。(2)YAP抑制剂(维替泊芬)能够有效降低DTPs细胞核YAP水平,并相较于亲代细胞,对DTPs表现出更强的抑制细胞增殖与促凋亡效应,提示YAP在DTP存活中发挥关键作用。(3)体外实验显示联合使用伊马替尼和维替泊芬,能显著延缓停药后肿瘤的再生速度,为“伊马替尼清除增殖细胞,YAP抑制剂清除休眠DTPs”的联合治疗范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临床前证据。
本研究首开先河地建立了GIST的DTPs模型,并从“YAP在DTPs存活中的作用”这一独特视角探讨了伊马替尼耐药机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伊马替尼联合YAP抑制剂”的治疗新范式,为后续开展伊马替尼与YAP抑制剂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毋庸置疑,本研究为开发联合疗法以克服耐药性并促进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停药奠定了良好基础,是GIST耐药研究领域一项颇具启发性的重要工作。
5. 基于“邮票范式”构建新辅助伊马替尼治疗后局部晚期胃肠间质瘤的新预后分期系统:一项双中心的回顾性研究⭐️⭐️⭐️
A novel prognostic system for locally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fter neoadjuvant imatinib therapy based on the metro-ticket paradigm: a retrospective dual-center study
【摘要】:
本研究针对接受新辅助伊马替尼治疗的局部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结合肿瘤退缩程度(TRG)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ypT)的ypT-TRG分期系统。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例患者数据,通过“邮票范式”构建分期模型,并与传统NIH分级进行多维度比较。结果显示,ypT-TRG分期在患者分布均衡性、预后区分能力、模型拟合优度及临床决策价值方面均优于NIH分级,并能有效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时长的选择。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永建教授
【述评】:
1.创新性与方法论价值:研究巧妙解决了新辅助治疗后核分裂象评估失效的临床难题,通过数学建模整合TRG与ypT动态指标,为GIST预后评估提供了新思路;多中心数据与严谨统计验证增强了结论可靠性。
2.临床实践意义:ypT-TRG分期显著改善风险分层准确性,并首次提出基于分期的辅助治疗时长推荐,直接指导个体化治疗。
3.局限与展望:样本量有限(n=200)和中位随访时间较短(48个月)可能影响远期结论稳定性;病理学疗效评估标准需国际统一。未来需前瞻性研究验证其普适性及在其他靶向药物中的应用价值。
6. 肿瘤坏死:预测胃胃肠道间质瘤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Tumor necros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predicting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摘要】:
背景: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肿瘤坏死已被证实是一项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然而,其在胃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GISTs)中的预后价值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胃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肿瘤坏死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关联。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分析了 1463 例胃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进行多因素分析,以评估肿瘤坏死与总生存期之间的关联。
结果:在 1463 例患者中,238 例(16.3%)观察到肿瘤坏死。肿瘤坏死与肿瘤部位(P=0.044)、肿瘤大小(P
结论:本研究证实,肿瘤坏死是胃胃肠道间质瘤的一项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将肿瘤坏死整合到改良版 NIH 分级中,可提高预后评估的准确性,为优化风险分层体系、改善临床决策及患者管理提供了支持。
浙江省肿瘤医院
朱玉萍 刘卓
【简评】:
这篇文章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冯兴宇教授发表的中国自己的数据的文章,针对肿瘤坏死这个点,通过国内十几家中心的数据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了与GIST危险度相关因素的分析以及和预后及NIH风险分级调整后的改良预测模型,提出了五个不同预后分级的组别,是对前期NIH分级的一个很好补充,且显示出更优的预测效能,当然该模型仍需要更多的大规模数据以及前瞻性临床研究的进一步论证。该论文的发表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庞大的患者数量,具备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先决条件,而加强各家医院、各个专家之间的合作,通过精准的合作与协同,能很好的发出中国好声音,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细分领域的合作,同时对于某个病种来说,只要能有合适的切入点,中国的病例数量一定能在世界范围内具备很好的优势。
影像版块
1. CT影像组学能否预测胃肠间质瘤Ki-67指数:一项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Can CT Radiomics Predict the Ki-67 Index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摘要】:
背景:CT影像组学分析是一项新兴技术,可实现肿瘤特征的无创评估。在胃肠间质瘤,影像组学或许能反映以Ki-67表达为标志的肿瘤增殖活性等生物学行为。据我们所知,这是首个系统评价CT影像组学预测GIST的Ki-67指数能力的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填补了该领域的文献空白。方法:本研究遵循PRISMA指南,系统性评估CT影像组学预测GISTs Ki-67表达的效能。通过预定义检索策略对PubMed、Scopus、Science Direct和Cochrane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截至2024年12月)。提取数据包括研究设计、患者人口学特征、扫描方案、影像组学特征及诊断效能。采用QUADAS-2工具评估研究质量,通过随机效应模型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使用Egger检验和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在纳入的6项研究1632例患者中,CT影像组学预测Ki-67表达的汇总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71和0.76,综合AUC达0.79。亚组分析显示不同影像学方案和组学特征集结果一致,但Ki-67临界值(8%与10%)影响诊断效能。观察到中度异质性及特异性方面的潜在发表偏倚。结论:基于CT的影像组学在无创预测胃肠间质瘤 Ki-67指数方面具有中等准确度。虽不能替代组织学检测,但可为个体化术前规划和未来免疫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未来,影像组学特征——特别是与分子或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整合时——有望优化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新兴疗法对于敏感患者的筛选及监测策略。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医学影像科 唐磊教授
【简评】:
与活检病理相比,影像组学的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其能够捕捉肿瘤全貌特征,而非仅获取几毫米的有限组织样本,从而能更全面地评估肿瘤的空间异质性。本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评估了CT影像组学无创预测GIST的Ki-67(肿瘤增殖关键标志物)表达水平的潜力,共纳入6项研究1632例患者。CT影像组学的汇总诊断效能显示具有中等准确度,敏感性0.71、特异性0.76,AUC值达到0.79。亚组分析发现尽管存在异质性,不同研究方案包括扫描时相(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提取的纹理特征数目(800个以上vs. 不足800个)及研究队列(训练组与验证组设置)等,其评价效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CT影像组学在该领域应用具有一定的鲁棒性。研究发现反而是Ki-67临界值选择(8% vs. 10%)会影响诊断效能,提示病理判读标准的重要性。文章同时指出,影像组学方法本身缺乏标准化,在分割技术、软件平台和特征定义方面存在差异。此外,能够减少扫描相关变异性的协调策略(如ComBat)鲜有报道,这进一步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建立标准化的影像组学流程,采用统一的图像采集、分割和特征提取方法,成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指出,目前研究表明影像组学与病理组织学相比,预测效能处于中等水平,据此强调目前影像组学还只能作为补充而非替代;虽然影像组学还不能替代组织病理学检测,但其为疗前风险评估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无创方式揭示肿瘤异质性与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建议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并指出未来可探索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免疫治疗反应的能力,从而为GIST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支持。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纳入荟萃分析的六项研究,全部来自中国的研究者,我们在自豪之余,如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加速推进影像组学方法在临床的落地应用,也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
外科版块
1. 腹腔镜局限性切除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laparoscopic limited resection for duoden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analysis
【摘要】:
背景: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虽然临床罕见,但由于其解剖结构的复杂性,给手术带来了独特的挑战。腹腔镜手术治疗十二指肠GIS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获得充分评估。本研究旨在比较腹腔镜局限性切除术(LLR)和开放式局限性切除(OLR)治疗原发性局限性十二指肠GIST的疗效。
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25年4月接受十二指肠GIST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SM)以尽量减少混杂偏倚。在LLR和OLR之间评估了包括手术指标、术后恢复、并发症和复发在内的结果。统计分析比较了匹配前后的队列。
结果:共纳入82名接受十二指肠GIST局限性切除术的患者,其中51名接受OLR治疗,31名接受LLR治疗。1:1 PSM(n=58)后,两组根据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和新辅助治疗进行平衡。匹配前后队列的主要结局的统计意义保持一致。PSM后,LLR显示术中出血量减少(20 vs 50 ml,p=0.004),口服恢复更快(2 vs 6天,p=0.014),手术时间(155 vs 125分钟,p=0.297)和并发症发生率(24.1%vs 41.4%,p=0.162)相当。在中位随访28个月的情况下,两组的长期生存预后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LLR治疗十二指肠GIST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与OLR相比,LLR具有术中失血量少、进食恢复时间短、不影响手术和肿瘤学疗效的优点。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普通外科
顾国利教授
【简评】:
华西医院普通外科胰腺外科团队对比开放手术,探讨采用腹腔腔镜局限性切除十二指肠GIST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最终治疗结果是肯定的、可喜的。对于十二指肠这个GIST相对罕见的部位而言,十年时间能纳入82例患者的样本量也是比较可观的。这也得益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华西医院充足的病源和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优势,以及内镜和CT在临床的普及有关。使更多的十二指肠GIST患者得到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否则特别晚期的肿瘤也无法进行腹腔镜下局限性切除。
由于十二指肠分为四段,降部、水平部、升部三段都位于腹膜后,位置隐蔽。降部又有胆总管和胰管的汇入。所以,不同部位的十二指肠GIST周围毗邻关系不同,具体手术方式也可能不同。至于能否进行腹腔镜下局限性切除则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意愿要求、肿瘤的具体部位大小和周边侵犯情况来判定,还有手术团队的腹腔镜技术熟练程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不管是腹腔镜手术还是开放手术,无菌无瘤原则都是我们外科医生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虽然GIST一般不需要清扫淋巴结,但是保证肿瘤切缘阴性的R0切除和术中肿瘤勿破损也是手术的基本要求。毕竟肿瘤破溃就属高危,就有可能增加GIST播散转移的风险;还需进行分子检测和较长时间口服靶向药物,增加患者的治疗花费和承受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版块
1. 晚期肉瘤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答相关的临床和生物学因素:IMPRESARC,一项法国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advanced sarcomas: IMPRESARC, a French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简介】:
这是一篇多中心回顾性分析,在6家法国软组织肿瘤中西,评估免疫治疗在包括GIST在内的软组织肉瘤中的疗效与生存情况,最终272例患者纳入分析,客观化解率17%,包括1%的CR率,33%患者获得了疾病稳定;中位PFS仅有2.7月,其中28%患者PFS>6个月, 13%患者PFS>12月,5%患者出现了3度不良反应,接受PD-L1单抗患者疗效不及PD-1单抗治疗患者,携带NF-1突变的肿瘤获得更好的PFS,而携带RB1突变肿瘤效果不佳;研究共入组了28例GIST患者,其中5例患者获得PR,46%GIST患者PFS>6个月,25%GIST患者PFS>12个月,这些长期获益患者中,3例为野生型GIST,其余为kit外显子11突变GIST。研究部分结论指出,在软组织肉瘤中,包括GIST、携带NF-1突变、SMARCA4缺失等肉瘤,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消化肿瘤内科 李健教授
【简评】:
因为免疫治疗是我们推动GIST研究的重要方向,因此,GIST免疫治疗的研究一定是不会放过的,即使是细枝末节,即使是少数几个病例,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数据治疗。本研究是以软组织肉瘤为研究主体,因此,在GIST亚组分析中的数据很难全面,特别是入组的28例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既往接受TKI的情况,多少是处治,多少是复治,这对我们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有很大帮助,因为很少有患者单独使用免疫治疗,几乎都会联合TKI同时使用。这项研究中,17.8%的RR率以及46%的PFS>6月率对于GIST这个免疫冷肿瘤来说已经很鼓舞了,特别是获益患者不仅包括了野生型,也包括了不少外显子11突变GIST,这使得我们继续目前的GIST免疫治疗的探索方向是值得继续的。从免疫微环境角度来说,末线治疗患者,可能免疫治疗获益更加困难,本研究中入组的并非是末线治疗GIST,甚至包括初治患者,因此未来免疫治疗在GIST中的探索定位也是需要慎重考量,不过两个方向还是暂时先去努力探索,1,TKI标准治疗均失败的患者,2,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失败的二线患者。期待我们早日分享我们自己的数据,并结合初步结果,进一步探索GIST免疫治疗提出新的思路与方向。
2. 揭示依从性影响:术后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与生存率的关系⭐️⭐️⭐️
Unveiling the impact of adherence: imatinib plasma levels and survival in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patients
【摘要】: 背景:在辅助治疗背景下,患者依从伊马替尼治疗的情况可能更为不理想,因为接受辅助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在肿瘤切除后通常不再经历疾病症状。本项真实世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伊马替尼的用药依从性及其对治疗结局的影响。
方法:研究纳入了2021年1月至2024年9月期间到专科门诊就诊的术后GIST患者。
结果:在143名患者中,45名依从性不佳。研究测量了3年时的限制性平均生存时间以评估无进展生存期。依从性不佳患者的RMST为24.65个月,而依从性良好患者的RMST为32.66个月(P
结论: 伊马替尼用药依从性差是术后辅助治疗中一个显著问题,并且似乎与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相关。监测伊马替尼谷浓度可为医生提供评估个体依从性的客观指标,并能支持治疗决策。
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
胃肠外科 徐皓教授
【简评】:
这是一个很有临床实际意义的研究,既往多数伊马替尼依从性研究集中于转移性/晚期GIST患者,而该研究创新性地关注术后辅助治疗场景--此阶段患者因无明显疾病症状,用药依从性更易被忽视。本研究并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 Cmin=1211.50ng/mL为预测非依从性的最佳临界值,直接证实了辅助治疗阶段依从性对预后的关键影响,为临床判断患者依从性提供客观证据。然而,本文的结果仍需谨慎解读,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本文献样本数量有限,且未纳入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水平中心的患者。考虑到不同中心在用药指导、随访管理、医保政策执行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单中心数据难以全面反映真实临床场景的多样性,结论的普适性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其次,研究中超过15%患者出现减量,低剂量患者的血药浓度怎样纳入后续分析文章似乎并没有给予详细说明。这部分减量患者血药浓度结果的使用也需要进一步评估。本文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提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患者,扩大样本量,同时细化收集肿瘤生物学特征(如基因突变亚型)、患者社会经济因素(如家庭支持、用药便利性)等变量,进一步验证 Cmin 临界值的适用性,并探索不同亚组的个体化依从性管理策略。研究还发现心理困扰与非依从性相关,但未明确二者的因果顺序(是心理困扰导致不依从,还是不依从引发焦虑)。未来可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针对性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药师心理疏导)对提升依从性的效果,明确心理因素的干预价值。
综上,该研究精准捕捉了 GIST 术后辅助治疗阶段的核心临床问题,为伊马替尼依从性评估与管理提供了创新性方法与关键证据。尽管存在一定局限,但其结论仍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未来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精细化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 GIST 辅助治疗的个体化决策体系,最终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GIST文献(2025.9)列表
1. 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 2025 Sep 15;17(9):103702.
doi: 10.4251/wjgo.v17.i9.103702.
Utility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as predictors of recurrenc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Insights from a nomogram-based approach
Chris B Lamprecht, Tyler Kashuv, Brandon Lucke-Wold
Lillian S. Wells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FL 32610, United States.
2. Endoscopy. 2025 Dec;57(S 01):E1092-E1093.
doi: 10.1055/a-2686-2775. Epub 2025 Sep 19.
Short-tunnel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the removal of a rect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bove the dentate line
Xingbin Ma, Huaiyuan Ma, Qiong Niu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Binzhou, China.
3. Endoscopy. 2025 Dec;57(S 01):E1086-E1087.
doi: 10.1055/a-2686-8077. Epub 2025 Sep 18.
Endoscopic subserosal dissection combined with the pocket-creation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exophytic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uangrong Wang, Jingjing Yao, Yang Liu, et al.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Rizhao People's Hospital, Rizhao, China.
4. Cureus. 2025 Aug 17;17(8):e90277.
doi: 10.7759/cureus.90277. eCollection 2025 Aug.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Pancreas With Hepatic Metastasis Presenting as Obstructive Jaundice
Fahad S Alanazi, Khaled AlQahtani, Abdulkreem Abdulaziz Alnasser, et 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King Saud Medical City, Riyadh, SAU.
5. Gastrointest Endosc. 2025 Sep 15:S0016-5107(25)02007-3.
doi: 10.1016/j.gie.2025.09.011. Online ahead of print.
Outcomes of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Subepithelial Tumors in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xperi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onmoon Mohapatra, Hiroyuki Aihara, Dennis Yang, et al.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Mayo Clinic, Arizona, USA, 85054;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Sai Institute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Liver Sciences, Odisha, India, 751001.
6.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5 Sep 14;31(34):110448.
doi: 10.3748/wjg.v31.i34.110448.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oesophage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Promise, pitfalls and the path forward
Ashwin Krishnamoorthy, Ewen A Griffiths
Depar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Birmingham, Birmingham B15 2GW, United Kingdom. ashwin.krishnamoorthy@warwick.ac.uk.
7. Cureus. 2025 Aug 16;17(8):e90251.
doi: 10.7759/cureus.90251. eCollection 2025 Aug.
Imatinib-Induced Myopathy in a Patient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 Case Report
Max A Vogel, Liam P White, Ross M Michels
Onc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School of Medicine Greenville, Greenville, USA.
8. Front Oncol. 2025 Aug 29:15:1608451.
doi: 10.3389/fonc.2025.1608451. eCollection 2025.
Negativ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during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examination of data from the 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Yuxuan Ma, Ahui Fan, Yuhao Wang, et al.
Department of Digestive Surgery, Xijing Hospit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China.
9. Korean J Helicobacter Up Gastrointest Res. 2025 Sep;25(3):292-295.
doi: 10.7704/kjhugr.2025.0034. Epub 2025 Sep 1.
A Case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Multiple Small Bowe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Dyne Ahn, Yu Kyung Cho, In Hyoung Choi, et 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College of Medicine,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Korea, Seoul, Korea.
10. J Pathol Transl Med. 2025 Sep;59(5):348-352.
doi: 10.4132/jptm.2025.08.14. Epub 2025 Sep 8.
Variation in mitotic counting and risk classification practices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survey of pathologists in South Korea
In Hye Song, Soomin Ahn, Jeong-Hyeon Jo, et al.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san Medical Center, University of Ulsan College of Medicine, Seoul, Korea.
11. J Cancer Res Ther. 2025 Sep 1;21(4):842-850.
doi: 10.4103/jcrt.jcrt_2100_24. Epub 2025 Sep 4.
Comparing long-term survival prognosis with surgery-based systemic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Fuli Gao, Xiaodan Xu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Changshu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ochow Univers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shu City, Suzhou, Jiangsu, China.
12. Front Oncol. 2025 Aug 18:15:1588950.
doi: 10.3389/fonc.2025.1588950. eCollection 2025.
Case Report: Dramatic response to entritinib in a patient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positive for NTRK3 fusion
Guomin Dong, Pengyu Han, Zhiyun Zhang, et al.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China.
13. Clin Endosc. 2025 Aug 28.
doi: 10.5946/ce.2025.001. Online ahead of print.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Bao-Hui Song, Jiashaer Bahetinuer, Yun-Shi Zhong, et al.
Endoscopy Center,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14. J Immunother Precis Oncol. 2025 Aug 25;8(3):212-221.
doi: 10.36401/JIPO-25-10. eCollection 2025 Aug.
Immunotherapy and Targeted Therapies in Sarcoma: Proposed Synergy with Combination Treatment
Aleksandra Watson, Gina D'Amato, Emily Jonczak, et al.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ylvester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University of Miami, Miami, FL, USA.
15. Langenbecks Arch Surg. 2025 Aug 29;410(1):258.
doi: 10.1007/s00423-025-03845-y.
Partial resection of rectum for rectal GIST by posterior approach
Makoto Hasegawa, Wataru Sakamoto, Hiroki Yago, et al.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urgery, Fukushima Med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1 Hikarigaoka, Fukushima city, 960-1295, Fukushima, Japan.
相关文章
9月29日,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大国品牌养成记》联合全球权威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头豹研究院及...
2025-10-03 0
国庆/中秋双节,研学社全体同学祝福祖国大家庭生日快乐、国富民强,也祝愿每个人的小家庭中秋快乐、阖家幸福!本期GIST月评检索了来自Pubmed 202...
2025-10-03 0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立足湾区,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研究院由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担任理事长。工业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经济增...
2025-10-03 0
在济南市槐荫区南辛庄街道,有一家仅23人的科技公司,他们所研发的智能化企业液压系统,为冶金、锻压、造纸等行业的液压设备装上了“智能医生”,实时监测设备...
2025-10-03 1
【导读】从市值160亿美元的“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到黯然退市,再到正式启用全新品牌名称“CreateAI”,杀入游戏与AIGC的红海,图森未来的故事...
2025-10-03 0
金秋送爽迎华诞,数智护航守安康在举国上下共庆祖国华诞之时济南大数据集团的“数字铁军”们以岗为战、攥指成拳、协同发力用技术筑牢安全屏障用数据架起服务桥梁...
2025-10-03 1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 / 吴子鹏)在光通信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光学电路交换(Optical Circuit Switching, OCS)技术正成为行...
2025-10-03 0
当你在骑行时想记录下坡的风驰电掣,在带娃时想捕捉孩子的天真笑脸,在旅行时想沉浸式体验风景而非忙于举着手机拍照——这些场景下,传统拍摄设备似乎总显得笨拙...
2025-10-03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