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中国永远都造不出光刻机?物理学教授朱士尧在一次采访中语出惊人

AI科技 2025年11月08日 09:12 3 admin

中科大物理学教授朱士尧在2024年9月的一次媒体访谈里,谈到了光刻机这个东西,访谈视频大概两分钟长,本来是聊半导体设备的技术瓶颈,结果他直截了当说,光刻机这玩意儿不是哪个国家单干就能搞定的,就连美国都做不到全链条自产,中国也一样,这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家伙事儿,没有它,手机、电脑、汽车芯片啥的都玩不转。它的工作原理是用光在硅片上刻出超级细小的电路,精度得控制在纳米级别,一纳米是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想想就知道多难。全球光刻机市场基本被荷兰的ASML公司垄断,他们的EUV极紫外光刻机一台卖上亿美元,里面集成了光学、机械、材料等一大堆顶尖技术。

中国永远都造不出光刻机?物理学教授朱士尧在一次采访中语出惊人

朱士尧在访谈里强调,造一台光刻机需要5000多家供应商协作,这些供应商散布在欧美日韩各地,美国自己也得靠进口关键零件,比如德国的蔡司镜头和日本的材料。中国这些年投了不少钱在芯片上,但高端光刻机还是卡脖子,进口受限,国产的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目前能做90纳米级的,离7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还有距离。

视频传开后,网络上意见分成两拨。一拨人觉得朱士尧这话太泄气了,中国啥时候怕过难事儿?从两弹一星到高铁、北斗卫星,不都一步步干出来了?他们举例说,2023年华为Mate60手机用上了7纳米芯片,虽然不是全国产,但证明了在制裁下还能突围。另一拨人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光刻机不是光靠砸钱和人海战术就能行的,它需要全球产业链分工,单靠一国之力容易事倍功半。工程院院士吴汉明早在2021年就说过类似话,单独一个国家造光刻机不现实,得靠国际合作。朱士尧的观点其实跟这个差不多,他不是唱衰中国,而是点出现实问题:供应链太复杂了,材料纯度、激光稳定性这些环节,哪个卡住都得重来。

中国永远都造不出光刻机?物理学教授朱士尧在一次采访中语出惊人

事情过去一年多了,中国在光刻机上的进展没停。官方公布了多项专项资金,上海微电子在2024年底推出了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已经在测试阶段,能用于中端芯片生产。华为和中芯国际加强了本土供应链,国产化率从2024年的10%升到2025年的15%左右。

EUV机型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有原型机试产,虽然离商用还有几年,但步子在往前迈。国际上,ASML还是老大,但中国企业开始在低端市场抢份额。朱士尧的言论现在看,更像是个提醒,别急功近利,得稳扎稳打。网络讨论也理性多了,不再是简单对骂,而是聊怎么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建好自己的后备链条。

话说回来,这事儿也暴露了科技舆论的痛点。很多人一听“造不出”就上头,觉得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其实朱士尧的背景摆那儿,他从华为一线转到高校,对产业痛点门清。他的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事实:全球半导体产业是高度分工的,美国禁运后,中国确实吃亏,但也逼出了创新。

中国永远都造不出光刻机?物理学教授朱士尧在一次采访中语出惊人

比如,2025年上半年,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光刻胶新材料突破,能耐更高分辨率。相比之下,一些老院士如何祚庥的言论更保守,他也说过类似中国科技不行的话,但朱士尧至少没那么绝对,他强调的是“没有国家能独立造出”,包括美国在内。

从大局看,这事儿推动了政策调整。2025年,国家集成电路基金追加投资,重点在光刻机上游。企业间合作多了,华为牵头联盟,共享专利。

国际上,中国参加了一些半导体论坛,谈供应链安全。朱士尧的言论没让进度停滞,反而成了动力。网上现在少见极端批评,多是分析怎么破局。比如,发展光子芯片或新材料,跳过传统光刻路径。2025年10月,中国电子展上,展示了国产光刻原型,精度达14纳米,离目标近了步。

总的来说,朱士尧的话像面镜子,照出中国科技的短板和潜力。不是永远造不出,而是得认清难度,找对路子。现在来看,中国芯片自给率从2024年的25%升到35%,光刻机国产化在加速。未来几年,EUV突破指日可待,但得靠全球视野。中国的科技路长着呢,一步步来,总有出头天。

中国永远都造不出光刻机?物理学教授朱士尧在一次采访中语出惊人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