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美国企业爆发内讧!苹果核心团队被OpenAI挖走,硬件根基遭受冲击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26日 08:18 2 aa
美国企业爆发内讧!苹果核心团队被OpenAI挖走,硬件根基遭受冲击

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9月22日,消费电子龙头立讯精密早盘罕见一字涨停,最大封单超46亿元,最新总市值达4420亿元。

热度源于一则行业震动的合作消息:据TheInformation报道,OpenAI已与立讯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可深度协作其AI模型的消费级设备。

知情人士透露,OpenAI计划推出无屏智能音箱、眼镜、数字录音笔等产品,首批预计2026年末至2027年初发布。

此时全球AI产业正从软件向硬件跃迁,而立讯早已因“果链”依赖陷入增长瓶颈,这场合作像场及时雨,但能否真正破局,还需时间验证。

美国企业爆发内讧!苹果核心团队被OpenAI挖走,硬件根基遭受冲击

硬件的需要

回溯立讯的成长,2010年上市后它一度交出亮眼答卷,苹果正是关键推手。创始人王来春曾是富士康高管,创业初期靠承接老东家订单起步,最高时这类“二次转包”订单占营收56%,却因价值量低“费力不赚钱”。

2011年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王来春果断收购昆山联滔切入“果链”,当年营收、净利润便创下2008-2020年间唯一三位数涨幅,分别达152.89%、185.33%。

此后立讯在“果链”一路突进:2016年入股苏州美特拿下AirPods订单,苹果CEO库克专程参观其昆山工厂并点赞,公司股价摆脱横盘、成为“中小板”龙头。

2020年代工iPhone12mini组件,股价再攀历史高峰。但“背靠大树”的代价是深度依赖——2021-2023年,苹果相关收入占立讯总营收约75%,2024年虽降至70%,依赖度仍惊人。

美国企业爆发内讧!苹果核心团队被OpenAI挖走,硬件根基遭受冲击

且苹果强势地位让果链企业普遍薄利,叠加国内人工、原材料成本上涨,立讯毛利率从2020年18.09%跌至2024年10.41%。

反映在股价上,2021年初起,立讯市值进入近三年深度调整,跌幅巨大,甚至一度腰斩。​

立讯精密的老板王来春早察危机,2021年启动“三个五年计划”,尝试拓展汽车、通信等新赛道,可转型难度远超预期。

被寄予厚望的汽车零部件业务虽布局十余年,借国内汽车电动化东风,营收从2021年41亿元增至2024年138亿元,但2024年该业务占比仅5.1%,2025年一季度也才6.6%。

更棘手的是,2025年一季度其汽车电子毛利率从2024年同期17.2%跌至13.1%,“第二增长曲线”迟迟未成型。​

就在这时,OpenAI的合作成了立讯转型的关键契机。

美国企业爆发内讧!苹果核心团队被OpenAI挖走,硬件根基遭受冲击

合作创新

对OpenAI来说,立讯的吸引力很明确:作为苹果核心供应商,它在消费电子精密制造领域经验深厚,机光声电零部件全覆盖,可穿戴设备组装熟稔,成熟的供应链与量产能力能保障AI新品快速落地且高良率。

今年上半年,立讯又以43.89亿元收购闻泰科技消费电子业务强化整机能力,连苹果都在iPhone17标准版预售超预期后,要求它将日产量提高40%,这种制造实力正是OpenAI量产终端所需。​

此外立讯“本土创新+全球交付”模式也加分:在29个国家和地区设105个生产基地、28个研发中心,能灵活适配不同市场,还能规避风险。

德国研发中心与东莞基地联动,可降15%-20%高压线束成本;“美墨+东南亚”双枢纽能应对北美《通胀削减法案》。

王来春推进的赴港上市,不仅是资金补给,更是向国际制造企业进阶的一步。

美国企业爆发内讧!苹果核心团队被OpenAI挖走,硬件根基遭受冲击

更关键的是OpenAI团队中有“iPhone之父”JonyIve,他在OpenAI收购io后任“创意与设计”负责人,且OpenAI今年从苹果挖来二十多位核心工程师,涵盖AirPods音频、AppleWatch微型化等领域,这些人才的设计理念与立讯的工程能力结合,潜力可观。

但AI硬件赛道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方面,市场空间很可观:据precedence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约721亿美元,预计2034年达4317亿美元,2024-2034年复合增长率19.59%。

更重要的是,成功的AI硬件能成为数据端点,反哺模型迭代,市场投资的是未来AI原生交互范式。

挑战则在于同质化,投资人郭晓菲指出,国内供应链成熟,硬件易趋同,仅2025年前8个月,有知名度的AI眼镜新品就达25款,价格从999元到8999元不等。

原因是硬件技术壁垒快速消失,供应链方案“拿来即用”,且产品智能化不足,还要与非智能设备、软件及功能扩展的手机竞争。

美国企业爆发内讧!苹果核心团队被OpenAI挖走,硬件根基遭受冲击

AI时代,差异化需靠软件能力,硬件要作为流量入口设计,这要求厂商从需求端出发,解决体验痛点、完善生态。​

立讯真能靠这场合作摆脱“果链”阴影吗?积极看,AI赛道想象力远超传统消费电子,立讯制造能力与OpenAI量产需求契合,若能建立“AI链”话语权,“第二增长曲线”或能成型。

但风险也不容忽视:立讯转型汽车十年收效有限,AI设备要2026年末后才发布,期间市场与技术变化难料;且若仅做代工,即便在AI领域,也可能难逃薄利。

不过若OpenAI的软件、JonyIve的设计与立讯制造深度协同,再结合立讯的技术积累与用户洞察,未必不能做出差异化产品。

美国企业爆发内讧!苹果核心团队被OpenAI挖走,硬件根基遭受冲击

结语​

立讯的故事像中国制造业龙头的缩影:借巨头合作增长,却受限于依赖;想靠新赛道破局,又遇转型难题。

美国企业爆发内讧!苹果核心团队被OpenAI挖走,硬件根基遭受冲击

这场与OpenAI的合作,是机会也是考验。

未来虽不确定,但在AI从软件走向硬件的浪潮中,立讯的每一步选择,都值得期待与理性看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