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一箭六星”发射!银行人激动了

AI科技 2025年10月14日 01:34 0 admin

2025年5月1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拖着淡蓝色尾焰直冲云霄,完成液氧甲烷火箭领域“一箭六星”的壮举。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背后,则是翻过的一次次发展“坎儿”——例如,为建设这座新发射工位,企业急需一笔中长期资金。

转机出现在一场名为“中关村科技·金融汇”的对接会上。当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的客户经理在会议室白板上画出新的评估模型时,蓝箭航天的机会来了。双方很快建立了联系,合作不断深入,从融资服务到业财一体化系统建设,再到资金增值管理,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满足了蓝箭航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并合作了首笔“科创+固贷”业务,用于建设酒泉发射工位,助力蓝箭航天进一步巩固其在民营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生物医药实验室到芯片设计企业,从合成生物反应器到网络安全攻防平台,类似的融资故事正在北京、在中关村不断上演。

困境:轻资产、硬科技企业的融资困境

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的合成生物实验室里,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合成生物”)的科研人员正在加紧研发。作为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的牵头单位,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手握行业标准制定权,却一度陷入资金困境。

“这类企业的核心资产是实验室里的菌株和技术专利,拿不出银行认可的抵押品。”一家金融机构人士坦言。按照传统信贷逻辑,银行审批主要依赖企业过往财务数据,而合成生物的研发周期往往长达数年,前期持续投入却无营收回报,这种“投入产出时间差”成为融资难题。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2024年北京市平均每天新设科技型企业超300家,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这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企业普遍具有“三高一轻”特征: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潜力、高投资风险、轻资产运营,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形成天然矛盾。许多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往往因为资金断流而错失技术转化的最佳时机。

某金融机构的一位业务人员对此深有体会:“过去面对这类企业,我们看到的全是风险点——研发失败率高、没有固定资产、现金流不稳定。但现在才明白,这些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专利库里、在研发团队的大脑里。”

为此,工行北京市分行设计了科技“两重”贷,其核心思路是紧密围绕“两重”清单项目。这款产品专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设计,正在颠覆传统信贷逻辑。其核心创新在于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不再过度依赖财务数据和抵押担保,而是以专项对应的财政补贴为重要评估基础,提供与研发周期匹配的中长期信用贷款,金额不低于补贴金额。

合成生物公司就是首个受益者之一。“对合成生物这类企业而言,国家重大专项的立项本身就是最权威的信用背书。”工行北京市分行的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

多方协力打造支持体系

前述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平台的身影——“中关村科技·金融汇”。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证监局、市人才工作局以及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的一个机制,核心议题直指科技金融的堵点。

“银行看短期现金流,投资机构看长期成长性;银行受资本充足率约束,投资机构追求超额回报。两种逻辑就像两条平行线,很难交汇。”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回忆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关村科技·金融汇”——一个让政策、资本、技术、人才、产业高效链接的平台应运而生。

这个平台的运作机制颇具匠心。梳理“卡脖子”领域企业清单、推荐重点人才创业项目提供基金资源、统筹金融机构,各个机构各有侧重,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资本赋能”的格局。与传统对接会不同,“中关村科技·金融汇”采用“多对一”模式,即多家金融机构同时对接一家企业,避免企业重复路演,提高对接效率。

政策激励成为重要推手。北京市设立的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资金,对股债联动成效显著的银行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建立的综合评估机制,将“贷款+外部直投”合作纳入核心指标。这些政策设计精准击中了金融机构的痛点,撬动其服务硬科技的积极性。

除了前述银行直接发放贷款的模式,中信银行的突破口在于集团协同。通过“中关村科技·金融汇”了解到企业需求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发现普祺医药的上市保荐券商正是集团内单位中信证券。依托中信集团的资源禀赋,一支由银行信贷、证券投行、信托资管组成的联合团队迅速组建,推出综合方案:中信证券推进上市进程,中信银行提供3000万元投贷联动续贷,同时对接集团旗下保险资金提供履约担保。“这种协同不是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基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定制服务。”一位业内人士解释。当企业通过上市验收的同时,新增授信也同步落地,确保了研发与上市筹备的资金衔接。这个案例后来成为第三届链博会上综合金融服务的标杆。

工行北京市分行则抓住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扩展的机遇。通过“中关村科技·金融汇”活动,工行北京市分行与企业高效对接,成功推荐工银投资完成对A公司的纯股权投资。这笔业务打破了北京地区银行系资金参与纯股权投资的壁垒,为成长期科技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路径。

创新支持进行时

2024年,北京平均每天有超过300家科技型企业诞生,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合成生物到商业航天。它们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脉动,也考验着这座城市的金融创新智慧。

截至2025年8月末,这个运行不足一年的平台已举办11期活动,为80多家企业对接融资,成功率超70%,累计促成授信178亿元,贷款投放91.5亿元。其中,超半数获贷企业仍处于研发投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性收入。

“未来的科技金融,不应只是资金的供给,更应是创新要素的整合。”有业内专家建议,下一步将引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更多工具,同时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让中关村的经验复制到更多地区。

数据印证着这种变革的成效。截至2025年7月末,北京地区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9万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5%。同时,北京地区私募基金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也不断加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趋势愈发明显。

于蓝箭航天而言,融资故事仍在继续。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将金融服务延展至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及客户股权链,已基本实现对商业运载火箭研制、卫星研制和星座组网客户的全面服务,通过精细管理,落地对公结算账户等综合服务,实现链式服务。针对蓝箭航天已实现链上获客4户,其中北京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已获批综合授信3000万元。

企业的成长轨迹,勾勒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清晰路径。当“中关村科技·金融汇”的灯光再次亮起,又一批怀揣创新梦想的企业即将登上舞台,而资本的甘霖,正通过这个平台,滋润着中国硬科技的土壤。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正在书写新的传奇:科技与金融的双向奔赴,正在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崛起,点亮万家灯火,照亮创新中国。

“一箭六星”发射!银行人激动了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 马梅若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