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2025年秋季学期起西安中小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05日 23:36 0 aa

8月5日,西安市教育局发布《西安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根据方案,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到2027年,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覆盖率达到70%以上,发掘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工智能教育优秀案例,打造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西安样板”,基本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2025年秋季学期起西安中小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西安将从六方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

据了解,本方案的制定,旨在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创新应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助力西安教育高质量发展。

方案提出,2025年起,逐步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扩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创建一批高质量的典型应用场景,构建全市人工智能教育基础支撑、师资建设、协同发展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机制。

按照方案,西安市将从优化人工智能教育基础环境体系、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师资体系、完善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体系、建立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均衡体系、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体系等六个方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


2025年秋季学期起西安中小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探索建立一站式“西安AI智汇港”

方案要求,建强用好西安市智慧教育大平台。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基座,构建算力支持中心与大模型服务底座,为人工智能课程、精准化教学等应用提供算力与技术支撑。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教育数据使用合规指引和审查机制,开设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专区,探索建立一站式“西安AI智汇港”,构建覆盖多元场景的垂直应用体系。

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鼓励区县、开发区、学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合作,建设100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探索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向中小学校开放,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师生智能素养与应用能力。

升级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加快完善全市教育系统“云网边端”一体化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西安教育专网,推进中小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智慧黑板、电子班牌等智能终端的配备和更新。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未来学习空间,创设典型应用场景,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基础环境。


2025年秋季学期起西安中小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落实中省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小学阶段聚焦体验式课程设置,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重点开设认知类课程,强化知识应用能力。高中阶段重点开设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

鼓励区县、开发区结合地域特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历史文化、博物馆、红色教育、航空航天、“一带一路”等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探索高校、科技企业与中小学联合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构建多元的人工智能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特色课程体系。

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鼓励学校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与信息科技(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理化生实验课、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每学年不少于8个课时。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引导鼓励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智能助学、智能助教等智能体探索未来课堂新场景。


2025年秋季学期起西安中小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实施线上人工智能通识培训全覆盖

采用挖潜扩容的方式,从信息科技(技术)、科学、物理等学科遴选有兴趣的教师转岗到人工智能教师岗位。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开发区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教师队伍。遴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单位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定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充分利用国家、省级、市级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实施线上人工智能通识培训全覆盖。实施“人工智能百千万培训工程”,每年在市级培训中开展不少于100名教育局(校)长领导力培训,在市、区两级培训中开展不少于1000名技术骨干引导力培训、不少于10000名学科教师领航力培训,形成示范引领,推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全面进阶。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科研。市、区教研部门依托教研平台,将智能技术融入学科常态化教研中,设立一批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课题。丰富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场景,推动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鼓励区县、开发区、学校试点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大单元与项目式教学实践。


2025年秋季学期起西安中小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

鼓励区县、开发区、学校搭建学生交流展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形成“一区一主题、一校一特色”的活动品牌。市、区、校联合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组织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研学实践”,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能力。

依托西安市智慧教育大平台,鼓励学校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动态采集学生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测评反馈等多模态数据,形成学生数字成长画像,为学生智能适配学习资源、提供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指导,推动教育从规模化向精准化、个性化转变。

探索形成西安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规范。常态化开展全学段全过程全覆盖的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适时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伦理评估活动,提升青少年人工智能伦理素养与风险防范意识。


2025年秋季学期起西安中小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城乡共同体”

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汇聚区域人工智能特色资源,构建“国家级人工智能通识课+本土人工智能特色课”资源体系。支持区县、开发区、学校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资源,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推动优质资源普惠共享。

鼓励城区优质校与乡村薄弱校结对,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城乡共同体”,开展远程授课、同步教研和跟岗指导。依托共同体探索“双师课堂”“云端实验室”等创新教学模式,强化乡村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培训,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发挥西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服务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优势,探索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协作联盟。运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积极搭建跨地市人工智能教育协作交流平台,促进协同发展。


2025年秋季学期起西安中小学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打造100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

结合省市智慧校园建设成果,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学生思政教育、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校园安全等重点工作,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打造100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遴选推广100个“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典型案例。

建好教育督导评估、教育经费管理、教育基础数据统计等教育微应用,融入“政务智能工具”提升办理效能,并依托“西安教育数字人”提供便民智能化服务支撑。推进教育入学一件事、招考服务等核心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建设学生身心健康、校园安防等预警决策系统,实现风险防控智能化管理。支持区县、开发区、学校基于西安市智慧教育大平台搭建个性化特色应用,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依托数字技术,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实现教学全过程、发展全要素伴随式数据采集,形成师生精准画像。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数据的学校综合评价,制定校本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鼓励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燕/文;编辑:盆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