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天津宝坻:企业里来了“科技副总”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7日 13:45 0 aa

最近几个月,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杨礼河多了个新身份——欧陆宝(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陆宝公司)的“科技副总”。

不仅如此,刚到这家位于宝坻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任没多久,这位新任“副总”就带领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碰撞出创新火花——校企携手攻坚,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无人机专用二冲程机油,一举填补了该领域技术空白。在给无人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同时,也为企业开辟出全新的“蓝海”赛道。“科技副总”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的故事,在宝坻区并非个例。

大学老师如何跨界为企业担当“神助攻”?这“科技副总”又是什么“总”?

“科技副总”是个什么“总”

想必您对“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这些热词耳熟能详。企业身处市场一线,洞悉需求、创新活跃,却常被技术研发瓶颈、尖端设备壁垒、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困扰;高校会聚大量科研人才,坐拥先进仪器设备与雄厚研发实力,手握亟待转化的科研成果。本应是“黄金搭档”的双方,实际对接中远非想象的那般顺畅——信息不对称、匹配不精准、机制不完善……合作难以“水到渠成”。

这一点,欧陆宝公司董事长陈利秋感受颇深:“企业所专注的润滑油行业需要持续技术创新,迫切希望对接高校专家,但既缺‘门路’,也不知哪位专家更契合企业需求。”类似情况并不少见,专注于固废、危废处理的天津华庆百胜能源有限公司,为攻克技术难关曾走访20余家科研院所,却未能找到适配解决方案,技术创新一度陷入困境。

如何破局?宝坻区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中关村科技城发展以及国家农高区创建等关键方向,创新思路为区内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的22家重点企业、龙头企业,量身匹配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27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担任“科技副总”。这些“神助攻”深度参与企业研发攻关、提供智力支持、辅助小试中试等,让一项项研发创新加速落地。同样,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高校人才也在校企合作中直面市场动态、接触前沿技术,在实践中迅速提升能力,未来反哺区域科技发展。

今年5月,借首届“宝坻人才日”契机,杨礼河等一批“科技副总”与区内企业正式“牵手”,他们的工作地点不再只是学校的实验室和教室,还出现在企业的实验室、会议室、生产车间中。“企业的优势是市场和生产,高校的优势在于理论和研发,我们‘科技副总’就是做那个‘问题从产业中来,成果到产业中去’的‘破题者’‘摆渡人’。”杨礼河如是形容。

“神助攻”精准破题 企业“成长烦恼”迎刃而解

“科技副总”的作用真有这么大?

陈利秋对与杨礼河的初次见面记忆犹新:“原本我们看中杨教授的专业能力以及研究所的研发和检测实力,更惊喜的是,了解企业长短板后,杨教授建议我们发挥优势,研发对复杂工况要求极高的无人机专用润滑油,在低空经济的新赛道上乘势起飞。”

原来,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约6℃,传统航空润滑油会出现低温流动性不足、高温氧化稳定性弱等问题。校企强强联手,使研发效能呈几何级跃升,仅用时两个多月,就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无人机专用二冲程机油,其低温冷启动与高温持续运行的稳定性均优于现行航空润滑油标准,更“搭载”纳米陶瓷颗粒原位修复技术,能使无人机电机轴承寿命延长30%以上。

“如果没有‘科技副总’,企业或许会错失无人机润滑油的‘蓝海’市场。我们加紧建设年产能5000吨无人机润滑油生产线,已完成智能化灌装线调试,还与多家无人机厂商签订采购协议,预计年内上市销售。”陈利秋眼中满是期待。与此同时,杨礼河将联合中国石油学会制定《无人机专用润滑油技术规范》,推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为无人机润滑油领域的技术升级和国产化替代筑牢标准基石。

“盼着宝坻区政府部门多帮企业聘任几位‘科技副总’,他们的作用太大了!”天津现代天骄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超对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的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副教授张建斌赞不绝口,“虽说我们是行业领军企业,但也有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技术攻关。张教授解决了很多棘手的技术难题,还帮我们与天津农学院建立深度合作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智力引擎。”

更令孙超惊喜的是,在“科技副总”的推动下,一边连着高校院所、一边连着田间地头的全国科技小院——天津宝坻大口屯镇饲料科技小院落地。在“把课堂搬到产线”的实践中,既为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又能输送符合企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还为当地农户提供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副总”还通过“项目带教”方式,先后在宝坻区建成落地3个联合实验室、5个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常态化集聚百余名高校青年人才实践锻炼、交流合作,促进产才融合良性循环,着力培育科创“生力军”。宝坻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李国建说:“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英才副教授何家骥在与天津芯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中,通过‘项目带教’开展6场专题培训,最终推动5名学生成长为企业骨干,同步激活企业创新的‘一池春水’。”

让“科技副总”既“来之”又“安之”

以开放视野构建人才聚合矩阵,宝坻区不仅深度链接本地高校院所资源,更依托北大科技园等资源渠道,为企业架设对接全国顶尖专家的“绿色通道”。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已与企业有合作的高校教授,支持企业将其从企业技术顾问进一步聘为“科技副总”,实现合作模式的创新升级。

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原本就与复旦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有过合作,在“科技副总”政策催化下,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文强与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主任翟永杰成为企业“科技副总”,更加深度赋能企业技术研发。

新松智能研发总监曾健波告诉记者,在“科技副总”的助力下,企业研发效率大幅提升,目前与张文强教授合作的井下作业机器人相关项目已在云南省的相关科技项目中应用,与翟永杰合作的在矿山等特殊工况下使用的巡检维修机器人也取得技术突破,创新动能持续释放。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徐晓燕教授帮助天津忠民农资有限公司有效解决秧苗素质差、土壤退化难题;河北工业大学与天津华庆百胜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助企破解技术壁垒……截至目前,“科技副总”已累计为“牵手”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资源对接等服务130余次,破解技术攻关、生产管理等难题32个,提出战略性建议80余条,助力企业申报专利18项,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开展“科技副总”工作的初衷,就是让区内企业重视研发创新,为企业打造引才、育才、留才的良好生态。别看现在“科技副总”效果越发显现,但“牵手”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对核心技术泄露有顾虑,不愿详述需求;专家对企业实际缺乏了解,导致匹配失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迅速调整工作方向,安排专人一次次深入企业,精准梳理技术需求清单,同时组织专家一次次实地考察企业生产流程,增进彼此了解,建立互信,最终让校企‘双向奔赴’。”宝坻区科技局局长孟晓燕坦言。

在如何调动“科技副总”积极性上,宝坻区也是做足功课。制定《宝坻区支持企业选聘“科技副总”实施办法》,构建涵盖供需对接、权益保障、激励引导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副总”的创新成果在校企间互联互认,全力协助“科技副总”申报国家、市级重点人才项目;对“科技副总”课题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结合重点任务达标率、解决技术创新难题、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等情况,给予其相应报酬和绩效奖励;将“科技副总”作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万元的生活补贴,免费入住人才公寓,发放“宝坻人才”A卡,配备人才服务专员,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就是要通过‘科技副总’项目,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让实验室从校园延伸到车间,构建一种‘产学研用’合作、‘产才融合’发展的新生态。同时,通过精准匹配高效化、专业化、品质化服务,确保各类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激活‘人才引擎’与‘创新动能’。”宝坻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静华说。(记者 史莺)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