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无人工厂之后,人往哪里去?湖北以就业“长”在产业上激活供需两端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30日 03:35 0 admin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90后”侯俊杰告别杭州电子厂里枯燥的流水线,在去年9月成为武汉一家智能数据服务公司的数据标注师——从前组装零件,如今给AI“喂教材”;

“00后”廖宗凯走出武汉传统车间的轰隆声响,在今年初成为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批机器人训练师——从前操作机器,如今教机器人操作。

两条看似毫不相关的轨迹,共同指向了一个现实问题:

在无人工厂、黑灯工厂、5G工厂越来越多的当下,人究竟去了哪里?

湖北的回答是——让就业“长”在产业上,“长”在产业迭代裂变出的新赛道、新链条、新场景。

湖北省人社厅数据显示,五年来,湖北年均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90万人以上,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稳中向好。今年前9个月,湖北城镇新增就业81.61万人,同比增长2.99%。

无人工厂之后,人往哪里去?湖北以就业“长”在产业上激活供需两端

光谷未来科技城迈异超云中心机房,技术人员正在巡检、调试服务器。阿里云华中区域公共云节点正式开通服务,可为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华中区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本地化云服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就业为何“长”在产业上?

产业链的生长创造了新行业,带来了新的工作岗位

要回答就业为何“长”在产业上,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产业链。

餐厅里的一道菜,蕴含着产业链最基础的解释:擅长种植、养殖的——原材料加工为上游,擅长烹饪的——产品制造为中游,擅长做餐饮的——销售和服务为下游,他们合力将一道菜送上顾客的餐桌。

将视野放大至整个经济社会,就会发现,产业链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遇到新技术的活水,它便是一棵会“生长的树”。

比如,在网络诞生以前,计算机只用来计算。网络诞生后,直接改变了计算机的数据传输模式,诞生了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软件开发也日新月异,5G、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让直播和短视频兴起,让互联网也成了一个产业。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再次扩充了计算机产业,硬件、软件的发展,都在适配人工智能的开发。

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看来,产业链的延伸与裂变,本质上就是价值创造环节的拓展与就业承载空间的扩容。一个新产业环节的出现,必然要求新的劳动力投入,从而开辟出新的就业赛道。

近年来,湖北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新产业迅猛发展。省人社厅监测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招聘需求大幅增长,其中人工智能最高增长招聘需求同比增长超400%,成为就业新增长点。

“今年前三季度,我们新招聘研发人员超500人,重点引进AI、视觉算法人才,以推动装备智能化。”华工激光智能装备事业群副总经理任拥军说。在湖北一系列招聘等活动中,AI模型训练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开发工程师、仿真应用工程师等新兴岗位也频频亮相。

新产业之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天门服装产业向电商领域拓展,催生出电商主播、直播运营、服装电商培训师、海外仓运营等新岗位,累计带动就业超16万人;潜江小龙虾产业则通过延链补链,在养殖之外“长”出了品虾师、剥虾工等新职业,带动了超过22万人就业。

产业链的生长创造了新行业,带来了新的工作岗位。产业链越齐全,新行业诞生和新岗位增加的机会就越大。

理解了这个逻辑,就找到了湖北解决就业问题的密钥——让就业“长”在产业上。

无人工厂之后,人往哪里去?湖北以就业“长”在产业上激活供需两端

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使用5G+人工智能云诊断平台筛查病例样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就业如何在产业上“生根”?

供需矛盾倒逼职业教育改革,让劳动者技能跟上技术迭代

产业链的生长带来了新的岗位,也遭遇了新的问题:劳动者技能追赶不上技术迭代。这一问题在职校学生与社会人员两大群体中,呈现出不同的挑战。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核心困境在于学校“所学”与企业“所用”之间存在差距。

作为湖北首家职教本科学校,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的解法是:坚持对接产业设置专业,让专业“长”在产业链上。校长何保华介绍,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坐标,“十四五”期间淘汰23个旧专业,新增19个新专业,智能装备技术等6个专业(群)入选首批对接服务湖北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名单。

“订单班、定向班”也是破解难题的关键一招。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开设“华星班”“武重班”“宏芯微电子班”,每年定向输送专业技能人才400余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则与企业共建鲲鹏产业学院、智能建造产业学院等,把课堂搬进产线,实现“毕业即上岗”。

今年9月,湖北提出在全省重点建设约200个与产业布局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专业,并鼓励高校开设实操技能类“微课堂”,全面推广高校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供需地理错配同样是一大挑战。更多高素质人才愿意在大城市工作,中小城市新兴产业面临人才缺口。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牵头组建黄石市域产教联合体,开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集群,精准对接当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需求,成为黄石产业转型的“人才蓄水池”;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牵头组建武鄂黄黄产教联盟,推动技术人才在武汉都市圈积极流动。

对于广大社会求职者与在岗职工,特别是传统行业公认,他们面临的则是“转型之困”——熟悉的流程正被自动化系统取代,数字素养成为再就业的“隐形门槛”。

今年,湖北将人工智能训练师纳入急需紧缺技能工种目录范围,引导各地通过培训提升劳动者数字技术获取能力。全省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引导“培训围着产业转、跟着就业走”,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40万人次。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0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340万人。

无人工厂之后,人往哪里去?湖北以就业“长”在产业上激活供需两端

卓沃飞行基地在武汉市沌口的飞行培训场。(受访者供图)

就业“生长”如何可持续?

政策春风引路,从“孔雀东南飞”到“荆楚雁归来”

创业是就业之源,也是兴业之基。在湖北,一场政策引路、乡情牵引的人才回流潮,正为就业的持续“生长”注入源头活水。

“厂房免租金,物流、用工和一些产业链配套也在逐步解决,我就动了回乡的念头。”2019年,熊飞翔听说老家天门正在大力扶持服装电商产业,他关掉广州的服装小作坊,果断回乡。

这一选择,让他真切享受到“回流红利”:综合成本下降约30%,五年累计节省租金超千万元。成本的降低,为他腾出更多资金开拓新业务。如今,他创立的莱依窕服饰规模持续扩大,今年4月启动建设跨境电商基地,布局智能制造与设计研发,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熊飞翔的归来,是湖北要素配置优化、创业生态改善的生动缩影。在天门,服装电商产业已形成7000家市场主体集聚和“半天出成衣”的高效链条。这一转变不仅“长”出了主播、跨境运营等多元新岗位,更在五年内成功吸引近10万人回乡。

今年,湖北启动“抓创业促就业”系列行动,以乡情牵引楚商回归与务工人员返乡,以科技为支撑的校友回归与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并同步支持青年、妇女、退役军人等群体投身创业实践。

在武汉光谷,华科大光学“三剑客”黄凯、李宁、胡庆磊研发智能望远镜,创业团队从3人发展到近百人,产品热销全球70多个国家;在黄冈,退役军人杨愉锐创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带动200余名农机手就业;在襄阳,95后青年李学文从带货主播到自有品牌创始人,让家乡牛肉面畅销全国,已带动30多名乡亲就业。

创业的“倍增效应”不断释放。五年来,全省累计新增返乡创业31.6万人,带动92.3万人实现就近就业。

从一位企业主的回乡之路,到一座城市的产业转型,再到一个地方的创业生态优化——湖北正通过政策的有力引导,让就业之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