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换道造车,雷老板的最后一次创业,小米的第五次升级尝试

十大品牌 2025年07月07日 23:50 0 aa

  “为发烧而生”“极致性价比”“价格屠夫”等等标签,让小米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浪潮中杀出重围,也圈粉无数。大杯,超大杯的硬件堆积,低价,更低价的竞价策略,虽然帮助小米站稳了中低端的市场,但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却难以突破天花板。

  2018年在“白月光”周受资的带领下,小米完成了港股的上市,雷老板也是立下了“年轻人第一只翻倍股”的flag,但是一年后就变成距离年轻人第一只翻倍还差4倍的段子。彼时苹果却成了股神的新宠,并完成了重仓持有,后来也创造了股神投资收益的又一标杆。

  现在的小米靠着新车Su7最终实现了雷老板当年的豪言壮语,围绕“性价比基因”与“高端化诉求”的核心矛盾,是否通过换道造车迎来了最终的解答?

  四次高端化尝试 三次半收获了成长

  2011年,小米手机1发布,售价1999元,搭载高通双核处理器,开创互联网手机模式,也成了一众90后的一代神机。次年小米手机2发布,采用四核处理器,售价再次锁定1999元起,将极致性价比贯彻到底。2013年,红米手机1发布,售价799元,雷老板用品牌机大战华强北山寨机,推动千元机普及,进一步强化性价比标签,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品牌形象固化。

  2015年,手机大屏时代开启,小米推出了小米Note产品,定价首次尝试突破1999的标签,来到了2299。《华尔街日报》、The Verge等外媒对其设计、配置和性价比给予肯定,称其“改变了智能手机游戏规则”。虽然涨价,但与iPhone 6 Plus对比,但售价仅为后者的一半。还是高举了性价比的旗帜。

  不过问题也格外突出。顶配版采用骁龙810处理器,发热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被用户戏称“暖手宝”。而1999的定价过于深入人心,即便是拉来梁朝伟打造商务机的标签,消费者对于涨价举动也开始觉得雷老板“飘”了。

  小米Note标准版上市后销量惨淡,最终降价至1999元仍未能挽回颓势。2015年小米总营收仅增长5%(从743亿元增至780亿元),远低于雷军设定的千亿目标,而Note系列的失利是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Note 2又遭遇采用LG曲面屏导致“抹布屏”显示问题,用户口碑崩坏;同期小米MIX全面屏概念机发布,Note2沦为配角。而小米转向全面屏、折叠屏等方向,寻求新的高端化升级。2017年Note 3转向中端定位,虽然销量有显著起色,但在内部与红米Note形成交叉竞争,最终品牌定位彻底模糊。

  雷老板的第一次高端化尝试以转向宣告失败,而MIX系列,又是积累经验的一款产品。

  2016年小米MIX以91.3%屏占比的全面屏设计、全陶瓷机身和隐藏式听筒技术,首次提出“正面几乎全是屏幕”的概念,其售价3499元起,打破了小米“性价比”标签,成为国产手机高端化的标志性产品。

  为追求全面屏,前置摄像头被置于屏幕右下角,用户需倒置手机自拍,体验不佳。而陶瓷机身良率仅10%,导致供货不足,初代MIX全年销量不足百万台。尽管销量有限,但初代MIX为小米赢得国际声誉,推动行业全面屏普及,并成为小米冲击高端的起点。

  但随后在2017年和2018年发布的两款产品,MIX 2被用户认为设计保守,仅是小幅迭代,MIX 2S遭遇小米8系列以更低价格抢占市场,MIX系列定位模糊化。

  而MIX 3为追求93.4%屏占比,采用磁动力滑轨设计,机身厚度增至8.46mm、重量达218g,被米粉吐槽“厚重如砖”,滑盖导致电池容量仅3200mAh而同期旗舰普遍4000mAh以上,续航表现垫底。

  MIX 3起售价3299元,上市后价格快速跳水至2000元档,全年销量不足50万台。同期荣耀Magic 2以类似滑盖设计但更低价格截胡,华为Mate 20系列则以技术优势压制高端市场。MIX系列后期在折叠屏加持下继续保持高端形象,但它的起伏反映国产手机高端化普遍困境:如何在参数竞争与用户体验间找到平衡点,仍需探索。

  彼时,华为凭借Mate/P系列在高端市场快速崛起,而小米长期依赖的“性价比”标签导致其品牌溢价能力不足,难以与华为、苹果等竞争。雷老板意识到,若继续固守低价策略,小米将错失高端市场红利。

  而红米自2013年7月推出以来,凭借高性价比策略主攻中低端市场,成为小米出货量的核心支柱。根据小米2018年IPO披露数据,红米系列占公司总出货量的70%。然而,红米的低价标签对小米冲击中高端市场形成拖累。

  2019年1月,红米(Redmi)品牌正式从小米集团独立,成为以“Redmi”命名的独立子品牌。此次品牌独立标志着小米集团开启“小米+红米”双品牌战略,旨在通过差异化定位应对市场竞争,优化产品结构并提升品牌价值。同时诞生的,还有雷老板“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经典语录。

  而次月,雷老板首次提出弱化小米“性价比”标签,他在微博发文称:“小米旗舰机,一定要去掉性价比的束缚,专心做最好的产品,不辜负米粉对小米的期待!”。这一表态直接指向小米当时即将发布的高端旗舰机型小米9,暗示其定价将突破传统“性价比”区间。

  雷老板的暗示导致用户普遍预期价格将突破3000元,传闻中不乏的3499元起。然而最终定价2999元仅比前代小米8高300元,被部分用户视为“雷声大雨点小”,认为小米缺乏高端化决心。而对比同期华为Mate 20系列3999元起,小米9的定价也被认为“缺乏技术底气”。

  发布会现场喊定价低了,自然也有人喊定价高了。尽管小米9配置升级明显(如骁龙855、三摄、20W无线快充),但用户仍将其与“低价高配”标准对比,认为2999元已偏离初心。有评论指出:“用户习惯了小米的‘厚道’,任何涨价都被视为背叛。”

  虽然2018年Q3,受益于very OK的 “Indian MI Fans”,小米出货量接近3500万,创下了历史新高,但全年中国市场出货量5199万台,落后于OPPO、vivo、荣耀,市场份额为13.1%,同比下滑6%。2019 年 Q1,Canalys 报告显示, 小米国内出货1050万台,同比下跌13%,市场份额从继续下降到了 11.9%,这也侧面印证了战略摇摆的代价。而2019年三季度,小米也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最低股价8.28港币/股。

  此次事件暴露了小米转型的深层矛盾:既要通过技术堆料塑造高端形象,又受制于用户对性价比的执念。雷军虽承诺“这是最后一次3000元内旗舰”,但用户对其高端化承诺的信任度已受损。而市场反馈的矛盾之声,也体现了消费者群体复杂化之后(从过去的技术发烧友,开始增加高端商务人群和女性消费者群体),市场对于小米品牌定位的模糊,而本质上是小米在高端化转型中面临的认知重构危机。

  2020年2月,小米10发布,标准版定价3999,而Pro版本将价格推高到了4699。根据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的公开信息,小米10系列在中国区的销量在短短15天内就接近10万台。4月份时销量便突破100万台,也帮助小米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如果考虑同期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小米高端化是否算成功,可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及其70家附属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导致华为手机无法使用谷歌系统,直接冲击了Mate 30在海外的销售;8月又进一步禁止台积电代工,华为自研的麒麟9000成为绝唱;2020年又加大力度,任何与华为的合作都要获得许可。

  华为手机自此从全球第二跌出前5,荣耀子品牌与华为分割,深圳国资委接手后独立运营。华为跌倒,小米吃饱,也成了市场份额变更的真实注脚。

  2021年发布小米11,Pro和Ultra版本上探至6000元,MIX Fold定价9999,触及超高端价格带。此后便沿用数字系列和MIX Fold系列,打造3000元以上高端系列产品矩阵,并与徕卡联名合作,强化影像标签。

  2021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超过1.9亿部,创下历史新纪录。而后随着消费电子板块整体周期性调整,回落至2023年的约1.45亿部,2024年又重回升势,实现约1.6亿部的销量。虽然销量有所波动,但是雷老板也很自豪地宣布,小米手机连续19个季度份额位居全球前三。

  最后一次创业 Su7的意义不止于造车

  最后一次创业,雷老板为什么要赌这么大?

  有人摸着石头过河,也有人摸着苹果过河,但苹果造车最终流产,小米仍坚持选择造车,也就不只是摸着苹果过河了。

  小米的高端化虽然有所突破,手机ASP也呈现逐步上行的状态,2024年达到了1138元。但小米的主打产品,还是红米的低价系列,并且平均价格无论是与苹果还是与华为对比,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

  另一个角度上,华为虽然被美国的政策针对,造成了市场份额的快速流失,但华为并没有被击溃,随着国产技术的突飞猛进,华为卷土重来的势头一点也不弱。小米吃下的份额真的就能稳固成小米的份额,恐怕没有人会轻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另外,虽然都会受到5%利润率的铁律限制,但1000元的5%和5000元的5%不仅仅是5倍数值的差距,还有对于研发支出的支持力度、产品技术下放带来的加长生命周期、品牌力对于周期波动的抵抗力、生态矩阵的整体认可度等等。

  高端化对于定价权的影响,可能是每个消费品都想去追求的,而定价权对于整个产品生态的影响,可能更是雷老板这样的资深投资人无法拒绝的诱惑。

  最后一次创业,又为什么敢赌这么大?

  “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北京现金王在发布会上的这句话,看似玩笑,也揭露了造车竞争的残酷。根据相关研究机构测算,现在推出一款比较成功的车型,从研发到备货生产,150亿-200亿的支出必不可省。

  即便产品成功量产,企业也无法保证能快速实现盈利的规模效应。而为了提升规模,就要面临新品研发的又一轮开支。且不说已经倒下的威马、哪吒等,从特斯拉到蔚小理,都在关门的边缘晃悠了好几圈。

  风来了,猪都能飞上天。作为顺为资本的掌舵人,雷老板对于风口的把握,向来是精准的。2021年3月,小米正式官宣造车,同年9月,小米汽车成立。也是从2021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换道超车开始迎来阶段性的胜利,产品、技术、人才、供应链、品牌等都进入了全球竞争的领先位置,海外车企组团来参观中国汽车展。而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关口,超过房地产成为经济的第一大支柱。

  风停了,猪就摔下来了。雷老板自然也是知道的,当时说自己有钱,可能也是迷惑友商的烟雾弹。

  小米在官宣造车之前,已经积累了10年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在团队上,也有持续至今的“吉利挖人”口水仗。虽然小米想撕掉性价比的标签,但是产品设计和功能堆料的极致理念,仍旧贯穿了所有旗舰产品的打造,自然也包括小米汽车。

  最后一点,千万不要和雷军比营销,东哥的这句话含金量至今仍在上升。一个理工科学霸如何变成了营销大师,中间经历了什么大家不得而知,但一个自带BGM,拥有个人单曲,全网粉丝量逼近8000万,一年能上400多次热搜的老板,确实是国内市场罕见。而小米从出道到现在,一直活跃在人群之中,也流传了无数热梗。

  2023年6月,在经历了14个月的加速建设后,小米的北京亦庄工厂落成。同年12月,Su7雏形发布。雷老板也拿出了老手艺,展示自研电机、800V架构、超大型一体压铸等核心技术,但未公布售价,制造“价格悬念”,最后再做出了一个违背队友们的决定。同期小米进入工信部目录,完成生产资质审批,也拿到了最后一张造车牌照。

  2024年3月新车带着21.59万的起步价正式发布,4分钟订单破万,24小时大定8.8万台,直接冲击了前来观礼的长城、蔚来和小鹏的三位老板。发布会后,Su7现象级破圈,引发了全网的讨论。之后雷老板学习手机的刷分模式,设计了原型车征战纽北赛道,又顺势推出了高性能ultra车型,助推品牌热度再升级。

  虽然总结了很多小米造车的动因和优势,但在Su7成功之后,总是有一些马后炮。事实上,作为小米股价腰斩的亲历者,笔者对于小米造车并没有特别高的预期,不仅仅是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而是在国产车激烈的竞争中,一款纯电的轿车确实不如一款增程或者混动的SUV更讨巧。

  军子,放手吧,外面全是友商。这个热梗,可能也是当时很多看客的心里写照。甚至小米自己,也没有特别高的预期,产能设计不足、供应链备货不足的问题随着订单大增而凸显,全网又开始喊雷厂长快去打螺丝。

  极致的预期差,也推动了小米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六年后雷厂长终于实现了雷老板的豪言。

  雷老板的最后一次创业,不仅仅是他的创业,也是小米对于过往产品印象“破旧立新”的一次自我革命。从“性价比颠覆”到“技术平权”的跃迁,小米造车本质是生态战略的终极延伸与品牌高端化的背水一战。其成功源于互联网思维降维打击(用户共创、快速迭代)和硬核技术投入(累计研发超300亿元)。

  但长期竞争力取决于核心技术自主化(芯片、电池、智驾)与全球化能力建设。这场万亿豪赌不仅关乎小米命运,更是中国科技企业冲击全球产业金字塔顶端的缩影。

  近期小米发布了最新财报,2025年Q1总营收达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经调整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达107亿元,同比激增64.5%。手机、汽车、IoT三大业务协同增长,汽车破圈成功反哺了生态,高端化战略推进带动毛利率提升至22.8%。

  高端手机量价齐升,4000元以上价位段市占率9.6%(同比+2.9pct),小米15 Ultra首销月销量同比增90%。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达到1211元,创历史新高,较2024年同期的1144.7元增长5.8%。中国大陆市占率18.8%,时隔十年重返第一;全球出货量4180万台,稳居前三。小米重拾大芯片业务,以玄戒3nm继续强化硬科技形象。

  全屋智能生态整合,米家APP月活1.06亿,IoT业务收入323亿元(同比+58.7%),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分别增长65%、65%、100%,远超同期家电行业平均水平。人、车、家进入同步拉动的快速发展阶段。

  Su7系列单季交付75,869辆,连续6个月月交付超2万台;SU7 Ultra售价52.99万元,3天锁单破1万台。二期工厂6月投产,年产能提至30万辆,冲刺全年35万辆交付目标;SUV车型YU7预计7月上市,留资用户为SU7同期的3倍。

  而收入占比不高,利润贡献不低的互联网业务,一季度实现营收91亿元(同比+12.8%),毛利率76.9%。小米构建的产品矩阵,以硬件拉入流量,全球月活用户7.19亿,AI助手小爱同学月活1.47亿,这也为未来的AI竞争,埋下了伏笔。

  截至完稿日,小米集团以小米手机为核心打造的产品生态圈,价值1万3000多亿港币,而苹果以iPhone为核心打造的iOS生态圈价值约3万亿美元,前者刚创下单季度营收破千亿,利润破百亿的里程碑,而后者的营收/净利润预期,已经高达4000亿+/1000亿+美元。小米的高端化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