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中小学AI教育升温:不止是学技术,更是育素养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09日 14:23 0 aa

当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落地,不少家长开始追问:“是要把孩子都培养成程序员吗?”其实这项政策的深意,远不止技术教学这么简单。它更像一场面向未来的教育准备——让每个孩子都能读懂AI、用好AI,在技术浪潮中守住成长的主动权,这才是政策背后的核心考量。

中小学AI教育升温:不止是学技术,更是育素养

首先,AI教育的核心是构建“分层递进”的素养体系,而非单纯的技能灌输。

正如政策探索的实施路径所示,不同学段有着清晰的培养重点:小学阶段通过机器人互动、语音助手实验等趣味活动建立感知,比如让学生用简单指令操控机器人完成任务,感受技术的实用性;初中聚焦算法原理,尝试数据标注、简易模型训练等实践,理解AI运作的基本逻辑;高中则强调创新应用与伦理思考,要求参与AI课题研究,甚至开展算法歧视、数据隐私等主题辩论。这种由浅入深的设计,让AI教育自然融入成长轨迹,避免了“拔苗助长”的尴尬。

中小学AI教育升温:不止是学技术,更是育素养

其次,政策的温暖之处,在于用“底线规则”守护教育本质。

针对AI可能带来的异化风险,一系列规范悄然建立:严禁教师用AI直接生成教案,杜绝学生依赖AI完成作业,更反对将AI教育异化为竞赛攀比。这些“禁区”恰恰明确了AI在教育中的定位——它是辅助工具而非主角。就像山东试点的“人机对话式学习”,用自适应系统推送个性化习题,却始终保留教师的引导角色,让技术服务于学习而非替代思考。

中小学AI教育升温:不止是学技术,更是育素养

第三,破解资源不均衡是这项政策的重要使命。

AI本身正成为缩小教育鸿沟的利器:通过国家级数字资源平台,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共享一线城市的AI教学课程;“双师型AI课堂”让乡村孩子也能接触到智能教学工具[__LINK_ICON]。政策还特别强调经费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比如山东计划为每个县区建设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确保技术红利能触达每所学校。这种“技术下沉”的努力,正在让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更具效率。

中小学AI教育升温:不止是学技术,更是育素养

当然,AI教育的推进仍需破解难题:如何让教师快速掌握AI教学能力?怎样平衡技术使用与自主思考?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当AI伦理纳入考核、当分层课程落地校园、当资源鸿沟逐步缩小,我们培养的将是既能驾驭技术,又能坚守人文的未来公民。

综上所述,中小学AI教育不是赶时髦的“技术培训”,而是面向未来的“素养培育”。在政策的引导下,技术将真正成为教育的翅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智能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