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9日 04:15 0 admin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导读

2025年9月30日,国际宇航科学院(IAA)公布了新入选的99名院士名单,总计16名中国教授入选,其中7名中国学者入选正式院士、9名中国学者入选通讯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是一家独立的非政府组织,由来自85个国家的1200多位杰出人士组成,他们因在航天和空间探索方面的突出贡献而由同行选举产生。该学院已选举了99名新成员。学会由全球早期航天先驱的领导者创立。延续这一卓越传统,目前的成员包括航天机构和行业领导者、杰出的航天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和法官,以及在航天与社会交汇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自1960年以来,IAA汇聚了全球航天学科的顶尖专家和领导者,以表彰同行的成就,探索和讨论航天研究与技术中的创新问题,并促进航天的和平利用以造福全人类。该学会通过涵盖航天活动各个领域的会议、研讨会和讨论会,鼓励国际科学合作,包括航天基础和生命科学;航天技术及航天系统开发、运营与利用;航天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IAA出版全球领先的航天期刊《ACTA ASTRONAUTICA》,以及一系列持续出版的书籍和宇宙研究,涵盖航天探索、太空碎片、小卫星、航天交通管理、生命科学、行星防御、气候变化以及利用基于空间的传感技术缓解自然灾害等广泛主题。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部分入选的中国院士介绍


韩鸿宾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韩鸿宾(下图中)获颁新任院士证书

2022年,韩鸿宾因在失重器官超微结构成像检测领域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被提名增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在过去三年中,韩鸿宾持续围绕微重力人体成像探测与调控技术展开系统攻关,相关成果连续发表于npj Microgravity、Acta Astronautica等航天领域期刊,积极参与多项航天工程项目和政策咨询报告。2025年,由不同国家的多位院士提名,经多轮评审和IAA全体院士投票,最终增选为本年度科学院正式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韩鸿宾,1971年6月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韩鸿宾于1988年—1996年先后获得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和影像医学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北京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8年—2017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副处长;2011年起任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2016年起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同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起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处长,同年入选 “科技北京”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019年1月起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11月起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22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2023年5月受聘为承德医学院兼职教授;202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韩鸿宾主要从事医学成像新技术、脑成像新技术及脑病诊治新方法研究。


崔平远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崔平远: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深空探测领域专家、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深空探测器自主导航与控制、轨道设计与优化。

个人及工作简历

崔平远,男,1961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科博士生导师。
承担“973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重大和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3本。
曾任国家月球探测工程重大专项论证组成员,863计划“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
目前,担任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主任助理、兼月球探测技术组组长,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深空探测研究》主编,《自动化学报》和《宇航学报》编委等社会兼职。
1996年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1998年入选航天工业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2005年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2012年受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孟光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孟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机械系统与振动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个人及工作简历

孟光于1981年12月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专业学士学位;1984年7月获得西北工业大学振动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2月获得西北工业大学振动理论及应用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3月—1993年3月任西北工业大学讲师;1989年8月—1990年9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涡轮机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9月—1992年7月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宇航所任洪堡研究员;1993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振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5月—9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机械系做ARC访问研究员;1993年3月—1996年9月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9月—2000年10月任佛山大学副校长;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12月—2019年8月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航天局副局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019年9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2020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研究领域

孟光长期从事复杂装备动力学设计、振动噪声控制和航天器设计等研究工作;

荣誉成就

据202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网站数据,孟光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IEEE和ASME Transactions论文40余篇,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外文他引6100余次,其中SCI他引3000余次;据202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网站数据,孟光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

截至2023年5月,孟光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863和基础加强等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据202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网站数据,孟光作为第一完成人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泮斌峰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泮斌峰: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航天学院深空探测与智能技术交叉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副会士。

个人及工作简历

2000年至201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完成本硕博连读,期间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联合培养。2012年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项目,研究方向涵盖航天飞行动力学、计算制导控制及飞行器智能技术。2019年任西北工业大学-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联合创新实验室主任,2021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工程科学学部通讯院士。2024年入选斯坦福大学与爱思唯尔联合发布的《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航空航天领域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担任《Acta Astronautica》《航天动力学(英文版)》编委,发表SCI论文20余篇。

研究领域

泮斌峰主要从事航天飞行动力学、计算制导控制及飞行器智能技术等研究。

荣誉成就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等30余项,在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等本领域权 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2024年9月16日,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爱思唯尔数据库(Elsevier Data Repository)发布的2024年度第七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航空航天领域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郑日恒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郑日恒,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推进技术》期刊主编,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联空间推进委员会副主席。担任了我国某高速飞行器重点预研型号发动机总师,并长期担任了我国某高速飞行器重点在研型号发动机总师,负责了高超声速预冷发动机技术研究,并担任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常委、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航天特种发动机专业组组长、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某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学术带头人等。获得中国航天基金奖。

个人及工作简历

郑日恒于1984年获得北京航空学院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中国航天工业部硕士学位,其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航天代培研究生班学习。1992年由国家教委公派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SBFSS),1997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郑日恒自1998年任英国利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员(Research Fellow),自1999年先后任中国航天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第三十一研究所科技委常委和科技委副主任、《推进技术》期刊主编、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科技委常委、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常委和特种航天发动机专业组组长等。担任北航航发院总体与仿真领域首席、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首席研究员,国际宇航联空间推进委员会副主席等。

张笃周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张笃周,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副院长,曾任航天五院502所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参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组网工程,负责航天器研制管理工作。

个人及工作简历

1993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硕士学位。1993年至2016年,就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2016年起就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航天器的制导、导航和控制。现任中国空间研究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2013年担任航天五院502所所长期间,推动共建“航天器先进惯性执行机构与测量技术联合实验室”,聚焦磁悬浮飞轮、光纤陀螺等技术攻关。作为“航天器电推进技术联合实验室”主要发起人,提出校企合作需明确站位互补,推动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突破。2022年主持五院型号工作会议,部署载人月球探测方案及科研生产目标。2024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载人驻月基地建造设想及关键技术展望》,提出三阶段建设规划及设施建造需求。


高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高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个人及工作简历

1968年7月生,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中共党员,现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部分入选的中国通讯院士介绍



谢更新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谢更新,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教授,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重庆大学空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地外空间生存环境与资源利用、环境健康与安全、环境系统工程等领域研究,致力于推动基于地外星球熔岩管建立基地的科研,已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教育部、国防科工局、重庆市及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出版专著6本,获国家专利20余项,授权美国专利2项。担任“嫦娥四号”生物试验载荷总设计师,2019年,带领团队牵头研制的“嫦娥四号”生物试验载荷,在月球背面首次成功培育出人类“第一片绿叶”。创办并担任国际学术期刊 Space Habitation执行主编,创办太空生存与开发利用国际学术会议。


张景瑞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空间及运动体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受邀担任宇航领域著名期刊Acta Astronautica客座主编,及国际期刊JSASS和IJALS的编委。

张景瑞于1992年9月—1996年7月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9月—1998年7月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12月—2002年6月就读于法国皮卡第儒勒-凡尔纳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10月—2004年9月在清华大学力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10月—2010年6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2007年6月—2007年7月在法国皮卡第儒勒-凡尔纳大学作访问学者;2010年7月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014年1月—2014年2月在法国皮卡第儒勒-凡尔纳大学作访问学者;2015年7月—2015年8月在以色列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航天器姿态控制能力、对轨道的制导、导航控制能力,以及在轨服务,空间碎片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发表SCI论文62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获某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等支持,获得“北京青年科技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当选(某计划)“科技创新之星”。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连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并入围(航空航天领域)“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


孙越强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孙越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空间物理和空间探测技术研究。2025 年 9 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基础科学学部通讯院士。

孙越强于1981年9月—1985年7月在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学习,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8月—1991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1988年9月—1991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学习,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91年12月—1996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程师;1996年12月—2001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1998年9月—2002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学习,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2005年11月—2006年5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探测室主任;2018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主任;2025年9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孙越强长期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空间遥感及天基空间环境探测技术研发,先后参加和主持了中国实践五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探测一号、探测二号,中俄联合火星探测器以及神舟四号、五号飞船等多个型号任务空间环境探测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


孙越强的探测领域涉及高能质子、电子和重离子、低能离子、大气、海洋、电离层,辐射剂量、单粒子效应、表面电位等,主持研制了十余种探测仪器。孙越强具体主持设计、研制了GPS大气掩星探测仪、GPS海洋探测仪器、星—星掩星探测仪器、单粒子效应仪、数字化高能粒子探测仪器、辐射剂量仪、空间环境探测有效载荷数据处理单元等多种有效载荷的软、硬件设备。


截至2025年10月,孙越强主持国家863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8项;授权发明专利95项;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部委级一等奖3项,部委级二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


龚自正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龚自正,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总师,航天五院首席研究员,航天科技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

现任国家国防科工局空间碎片与近地小行星防御领域专家组首席专家,国际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防护专家组组长,国际宇航大会(IAC)空间碎片防护论坛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空间碎片委员会和空间交通管理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空间碎片防护、空间碎片清除和小行星防御等研究。从“十一五”起参与组织我国空间碎片与小行星防御领域发展规划和项目指南制定。发起、引领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研究,积极推动有关重大工程立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发明奖多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9部,主持制定GJB等标准5项,获发明专利40余项。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多个学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等10余个期刊执行主编、编委。

孙泽洲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孙泽洲,1970年12月出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型号总设计师、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孙泽洲于1988年—1992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1992年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2000年任总体部一室(现传输遥感卫星总体室)副主任,并被委任为资源一号02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分管测控和载荷 [19];2003年任空间太阳望远镜背景型号副总研究;2004年被任命为“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2008年被任命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2012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016年4月被任命为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和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的“双料”总设计师。


长期从事航天器系统工程和测控技术的研发工作。孙先生曾任嫦娥一号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先生带领团队在月球轨道、软着陆、月球巡逻等系统工程和测控技术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成果。


孙泽洲先生在嫦娥四号任务的所有贡献者中排名第三。作为探针系统的总设计师,他做出了以下贡献:

1、他提出并实施了嫦娥四号探测系统总体方案,在崎岖地形上准确安全软着陆、全时中继通信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2、提出了通过单个数据中继节点实现双月球目标数据中继的系统结构方法。

3、他基于再生传输方案解决了远距离2之间的远程数据中继问题,并利用后向中继链路通过获得信道编码增益来提高数据中继的容量。

4、他领导了嫦娥e-4号月球探测器的设计和制造,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逻的重要目标。


附:2025年新当选的52位IAA院士名单

1、基础科学学部院士(Members – Basic Sciences)

  • Antonietti Nicolo – 意大利
  • Caraveo Patrizia A. – 意大利
  • Dominik Martin – 英国
  • Fujimoto Masaki – 日本
  • Georgoulis Emmanouil – 希腊
  • Michel Patrick – 法国

2、工程科学学部院士(Members – Engineering Sciences)

  • Aksamentov Valery K. – 美国
  • Asir Packiaraj Joseph – 印度
  • Bijukumar Saraswathy K. – 印度
  • Carrasco-Casado Alberto – 西班牙
  • Choi Joon-Min – 韩国
  • Cichan Thimothy – 美国
  • Court Andrew J. – 英国
  • Cui Pingyuan – 中国
  • de Oliveira Elcio Jeronimo – 巴西
  • Di Roberto Riccardo – 意大利
  • Flohrer Tim – 德国
  • Gao Bo – 中国
  • Granvik Mikael – 芬兰
  • Hasbi Wahyudi – 印度尼西亚
  • Ismail Abdul M. – 孟加拉国
  • Ivanov Danil – 俄罗斯
  • Kurita Jorge H. – 巴拉圭
  • Kuwahara Toshinori – 日本
  • Meng Guang – 中国
  • Multan Nicolas – 法国
  • Narasimha Rao Ch V. – 印度
  • Nordt Alison A. – 美国
  • Okada Nobu – 日本
  • Padmakumar Sankaran E. – 印度
  • Pan Binfeng – 中国
  • Sankaran Muthusamy – 印度
  • Sherwood Brent – 美国
  • Stoll Enrico – 德国
  • Zhang Duzhou – 中国

3、生命科学学部院士(Members – Life Sciences)

  • Barde Sebastien – 法国
  • Frantzidis Christos – 希腊
  • Golemis Adrianos – 希腊
  • Han Hongbin – 中国
  • Haqq-Misra Jacob – 美国
  • Hei Tom K. – 美国
  • Melroy Pamela A. – 美国

4、社会科学学部院士(Members – Social Sciences)

  • Cianci Flaminio – 意大利
  • Ciancone Michael L – 美国
  • Dickey John Charles – 美国
  • Gowrisankar Dhandapani – 印度
  • Kuriyama Ikuko – 日本
  • La Regina Veronica – 意大利
  • Takeshita Atsuya – 日本
  • Tapio Jenni – 芬兰
  • Walton Lori – 加拿大
  • Zheng Riheng – 中国

2025年新当选的47位IAA通讯院士名单


1、基础科学学部通讯院士(Corresponding Members – Basic Sciences)

  • Patra Amit K. – 印度
  • Raouafi Nour E. – 美国
  • Barucci Antonietta – 法国
  • Castillo-Rogez Julie C. – 美国
  • Denevi Brett W. – 美国
  • Ebihara Yusuke – 日本
  • Gong Zizheng – 中国
  • Ho George – 美国
  • Korth Haje – 德国
  • Mundell Carole – 英国
  • Santosh Vadawale – 印度
  • Sun Yueqiang – 中国
  • Van Amerongen Aaldert – 荷兰
  • Zhang Jingrui – 中国


2、工程科学学部通讯院士(Corresponding Members – Engineering Sciences)

  • Baycan Serdar – 澳大利亚
  • Biju Prasad B. – 印度
  • Chen Haipeng – 中国
  • Grassi Michele – 意大利
  • Henderson Troy A. – 美国
  • Koronios Andy – 澳大利亚
  • Nagai Masahiko – 日本
  • Norton Charles D. – 美国
  • Servidia Pablo – 阿根廷
  • Takata Masaharu – 日本
  • Trifoni Eduardo – 澳大利亚
  • Wang Xiaowei – 中国
  • Xie Gengxin – 中国
  • Zappino Enrico – 意大利

(注:名单中部分重复人名已略去)


3、生命科学学部通讯院士(Corresponding Members – Life Sciences)

  • Detrell Gisela – 德国
  • Gao Feng – 中国
  • Hu Shijun – 中国
  • Karkala Aliki – 希腊
  • Ryumin Oleg O. – 俄罗斯
  • Terada Masahiro – 日本
  • Vasilev Ivan – 俄罗斯


4、社会科学学部通讯院士(Corresponding Members – Social Sciences)

  • Blake Duncan P. – 澳大利亚
  • Blount Percy J. – 美国
  • Dennemont Fabrice – 法国
  • Greenstone Adam F. – 美国
  • Khan Mohammad Y. – 巴基斯坦
  • McGillis Charlie – 美国
  • Moore Anna – 澳大利亚
  • Noto Maria Chiara – 意大利
  • Simpson James S. – 美国
  • Stilwell Ruth – 美国
  • Sun Zezhou – 中国
  • Yebra Marta – 澳大利亚


来源:1、国际宇航科学院(IAA)官网:https://iaaspace.org/

2、百度百科

国际宇航科学院2025全球99名新入选院士名单,16名中国学者入选!

外籍院士智库

长三角G60激光联盟陈长军转载

热忱欢迎参加我们在2026年4月15-17日在苏州举办的第八届涡轮技术大会暨民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展以及激光在民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中的应用大会(4月16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