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长姚高员:2027年实现各类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财联社10月15日电,杭州市市长姚高员15日下午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
2025-10-16 1
“本文所有信息皆有官方信源,已放置在文章末尾~”
如果你没去过西北,很难想象那些荒凉的沙漠地带如今正发生着巨变。过去这些地方基本是“无人区”,风一吹沙一扬,连城市都受影响。
可现在,外媒都盯上了中国沙漠里那片片闪着蓝光的太阳能板,规模大到让人咋舌——据说能顶20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不是科幻小说,是实打实的现实。
2025 年 10 月,国际卫星影像公司 Planet Labs 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外媒集体关注:中国内蒙古、甘肃、青海三地沙漠区域的光伏与风电项目集群,总装机容量已突破 4.5 亿千瓦,相当于 20 座三峡大坝(三峡总装机 2250 万千瓦)的规模。
这一在沙漠中 “悄悄生长” 的能源工程,不仅刷新了全球沙漠新能源开发纪录,更通过 “发电 + 治沙 + 民生” 的一体化模式,让国际社会重新认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行动力。
这一工程的起点可追溯至 2021 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基地建设规划》。
当时中国明确提出,到 2030 年在西北沙漠区域建成总装机 4.5 亿千瓦以上的风光基地,配套建设特高压输电通道,将西部清洁能源输送至东部负荷中心。
不同于单个电站的零散布局,这一规划采用 “基地化、集群化” 思路,将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甘肃乌兰布和沙漠、青海塔拉滩沙漠等 12 个重点区域串联,形成横跨西北三省的 “沙漠能源走廊”。
从卫星图像看,库布其沙漠的光伏基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样本。这片曾被称为 “死亡之海” 的沙漠,如今布满整齐排列的蓝色光伏板,板下种植着沙蒿、沙棘等耐旱植物,板间铺设防风固沙网格。
项目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电力新闻网采访时介绍,库布其基地分三期建设,一期 1000 万千瓦光伏项目于 2023 年并网发电,二期 1500 万千瓦风电项目 2024 年投运,三期 2000 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预计 2026 年完工。
仅当前已投运的 2500 万千瓦装机,年发电量就达 300 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 90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400 万吨。
技术突破是沙漠能源开发的关键支撑。针对沙漠地区高温、风沙、昼夜温差大的难题,中国科研团队研发出多项定制化技术:光伏组件采用 “抗风沙镀膜玻璃”,表面涂层能减少沙尘附着,同时耐受 - 30℃至 60℃的极端温度;
每块光伏板下方都安装智能跟踪系统,可根据太阳角度自动调整倾斜度,发电效率比固定支架提升 20%;在甘肃酒泉的风电基地,风机叶片采用碳纤维材料,重量比传统叶片减轻 30%,抗风沙冲击能力提升 50%,单台风机年发电量可达 800 万千瓦时,相当于 8000 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更具创新性的是 “风光储氢” 一体化模式。在青海塔拉滩基地,200 万千瓦光伏电站配套建设了 50 万千瓦 / 200 万千瓦时的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可存储白天多余电量供夜间使用;
同时配套的制氢工厂,利用光伏电力将水分解为氢气,通过管道输送至附近的氢能产业园,用于燃料电池重卡与化工生产。这种 “发电 - 储能 - 制氢” 的闭环,解决了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的痛点,也为沙漠能源找到多元化应用场景。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 2025 年 9 月,西北沙漠基地已建成储能设施总容量达 1.2 亿千瓦时,制氢能力突破 10 万吨 / 年。
生态与民生效益的同步实现,让这一工程超越单纯的能源项目范畴。在库布其沙漠,光伏板的遮挡减少了地表蒸发,板下植被覆盖率从项目建设前的不足 5% 提升至如今的 65%,每年可固定沙丘 1.2 万公顷,周边沙尘天气频次减少 40%。
当地牧民通过参与光伏板清洗、植被养护等工作,人均年收入增加 2.8 万元,部分牧民还成立了合作社,在光伏园区发展牧草种植与牛羊养殖,形成 “板上发电、板下养殖” 的立体产业模式。
甘肃民勤县的监测数据显示,随着沙漠光伏基地的推进,当地绿洲面积 5 年增长 15%,曾经的 “沙进人退” 变为 “人进沙退”。
外媒对这一工程的关注始于 2025 年上半年。《纽约时报》在 6 月的报道中,通过对比 2020 年与 2025 年的卫星图像,指出中国沙漠光伏项目的扩张速度 “远超国际预期”,并引用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称,中国沙漠新能源基地的装机容量已占全球沙漠风电光伏总装机的 60%。
路透社则聚焦技术细节,提到中国自主研发的抗风沙光伏组件已出口至沙特、阿联酋等国,成为全球沙漠能源开发的 “标准装备”。英国《卫报》评价称,中国在沙漠中实现了 “能源、生态、民生的三重突破”,为其他干旱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这一工程的意义还体现在能源安全与 “双碳” 目标的衔接上。随着沙漠基地的持续建设,2025 年西北清洁能源通过特高压线路向东部输送电量已达 3500 亿千瓦时,占东部省份用电量的 12%,减少了东部对煤炭发电的依赖。
国家能源局规划显示,到 2030 年沙漠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突破 2 万亿千瓦时,占中国全年用电量的 18%,为实现 2060 年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截至 2025 年 10 月,内蒙古、甘肃、青海三地仍在推进第四批沙漠风光基地建设,新增规划装机 1.5 亿千瓦,配套的青豫直流、蒙西至天津南特高压线路也在扩容改造。
这片曾经沉寂的沙漠,正逐渐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 “动力心脏”,其背后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思路,也在重塑全球新能源开发的格局。
国家能源局《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基地建设规划》及进展通报:https://www.nea.gov.cn/2021-09/08/c_1310216448.htm
中国电力新闻网关于库布其沙漠光伏基地的详细报道:https://www.cpnn.com.cn/fdpd/xw/202506/t20250618_1283456.html
国际能源署(IEA)《2025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报告》(含中国沙漠新能源数据):https://www.iea.org/reports/renewables-2025
青海省能源局关于塔拉滩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的介绍:http://nyj.qinghai.gov.cn/nyj/tzgg/202508/t20250820_89765.html
相关文章
【杭州市长姚高员:2027年实现各类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财联社10月15日电,杭州市市长姚高员15日下午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
2025-10-16 1
“本文所有信息皆有官方信源,已放置在文章末尾~”如果你没去过西北,很难想象那些荒凉的沙漠地带如今正发生着巨变。过去这些地方基本是“无人区”,风一吹沙一...
2025-10-16 1
来源:【人民网】当贺兰山的岩画遇见机器学习算法,当黄河水融入数据流,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数字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正为西北古城银川插上腾飞的翅膀,使...
2025-10-16 1
智通财经APP获悉,10月15日,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答复香港立法会议员提问时指出,人工智能(AI 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就香港...
2025-10-16 1
7月13日,从相关国内航司和浙江省机场集团公布的消息中获悉,浙江丽水机场将于7月18日首航,计划在今年10月民航换季后开通飞成都航线。这意味着年内成都...
2025-10-16 22
封面新闻记者 陈静10月15日,当“万千气象看四川”采访团走进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光研院”)时,一场静悄悄的产业变革正在这里加速进行。...
2025-10-16 1
本报特约记者 谢 昭准备第11次发射的“星舰”火箭。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于当地时间13日成功完成新一代超重型火箭“星舰”的第11次试飞...
2025-10-16 1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来源:内容编译自zdnet。美国决定自8月1日起对铜征收50%的关税,全球半导体行业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铜...
2025-10-16 2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