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小蝌蚪游到海里?3加2竟等于6?教育正遭遇“AI幻觉”挑战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3日 02:27 0 aa

来源:【厦门日报】

当前,AI赋能千行百业,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与此同时,不少人发现,用AI搜索数据,给出的内容常常查无实据或犯低级错误;用AI辅助诊疗,出现误判干扰正常治疗……AI频频上演“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种现象被业界称为“AI幻觉”。

“小蝌蚪游到海里,遇见鲨鱼变成机器人”——这并非童话创作大赛的作品,而是厦门会展南小学三年级学生使用AI生成的“小蝌蚪找妈妈”作文片段。在这个人工智能快速渗透教育领域的时代,类似的“AI幻觉”现象正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警觉。

小蝌蚪游到海里?3加2竟等于6?教育正遭遇“AI幻觉”挑战

AI制图/邱艺锋

困扰

无法准确识别数学符号 虚构不符合生物学常识

高一学生小陈是AI学习软件的常客,最近他在数学证明题上栽了跟头。“AI无法准确识别数学符号‘空集’,导致整个证明过程和结果都是错误的。”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弟弟用AI做数学计算题时,竟出现“3+2=6”的常识性错误。类似的问题不仅出现在理科学习上。厦门会展南小学语文老师温倩婷告诉记者,在批改《猜猜他是谁》习作时,她发现AI生成的范文千篇一律,“他有圆圆的脸蛋,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皮肤有点晒黑……”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描写,正在抹杀孩子们的观察力与真情实感。

“AI幻觉”的危害远不止于表面的事实错误。“AI像一位知识渊博的速成大师。”会展南小学苏志展老师分析,“学生更多将AI当作智能化的搜索引擎,这给批判性思维带来两大挑战:一是让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标准答案’,弱化自主探究的冲动;二是AI整合出的‘综合答案’模糊了信息来源和思辨过程。”

松柏中学数学叶老师补充道,AI提供的解题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缺乏一题多解的思路拓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AI在价值观引导上的局限性。温倩婷老师分享的“小蝌蚪找妈妈”案例中,AI完全忽略了原作的自然主题,虚构出不符合生物学常识的情节。“后来我带领孩子讨论AI为什么‘胡说八道’,全班孩子都笑称AI‘脑袋失灵’了。”

解析

AI并不会真正思考 而是猜人会怎么答

针对AI在简单问题上犯错的现象,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劲松从技术角度给出深入解读。

“其实,大语言模型并不是在‘理解’世界,而是在‘预测’语言。”苏劲松教授用生动的比喻解释说,“它的工作原理更像是在玩一个庞大的文字接龙游戏:根据上下文,猜下一个最有可能出现的词。”

苏教授进一步阐释,当AI回答数学题时,并不是在进行真正的推理或计算,而是在模仿训练数据中见过的表达方式。“比如遇到‘3×5=?’这样的题,它之所以能答出‘15’,是因为这个组合在数据中频繁出现;如果换成‘271×438=?’,它可能就蒙了,因为它不会真的算,只是猜‘人类通常会怎么写出这个答案’。”

在苏劲松教授看来,AI更像是一个记忆力超群、语感极强的“语言学家”,能流畅复述、总结,但缺乏真正的逻辑思维。再加上训练数据本身可能存在偏见或错误,模型就可能把这些错误当作“知识”重复输出。

更令人困惑的是,即使在提供错误信息时,AI也总是显得异常“自信”。对此,苏劲松教授揭示了背后的技术原理,“根源在于它的本质是一个基于概率的语言生成器,而非拥有自我意识的思考者。它每一步都在挑选‘最可能的词’作为答案,AI擅长的是说得像真的,不是真的会判断真假。”这种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认知能力的脱节,在人类看来便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应对

强调“人机共教” 教师需及时介入

面对“AI幻觉”的挑战,学校正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厦门会展南小学是全国教育学会下的全国人工智能全学段实践学校,该校自主开发的“蟹博士”智能体,通过限制功能来减少“AI幻觉”。

苏志展老师介绍,在观课中发现AI对童话《孤独的小螃蟹》的解读有时过于强调“道理”而忽略“情感”,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孩子们回到文本本身。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温倩婷老师设计了一个创新活动: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通过查阅书籍、询问师长、使用AI来寻找答案,然后进行对比分享。“孩子们可以直观感受到,信息的来源不只一个,AI的答案也需要验证”。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建鹏指出:“AI对于教育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既要拥抱AI,也要正视其应用过程中的安全伦理问题。”郭教授特别强调了“人机共教”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未来的教室应该是“梦想发芽的土壤”,既有机器人助教的精准支持,更有人类教师的温暖陪伴。教师通过面对面交流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根据课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这种基于人性洞察的互动是AI无法替代的。

对于家庭场景下的AI使用,一线教师们给出了具体建议。

“AI就像糖果,很甜但需要限量,否则孩子的创造力将被扼杀在萌芽阶段。”温倩婷老师建议,家长与孩子“共玩”AI,将其作为亲子互动工具,同时明确解决问题的顺序:先思考,查资料,再问AI。

苏志展老师认为,AI时代将是“提问思维”的时代,“谁掌握更优的提问,将会让AI更加智能”。他鼓励家长多问孩子“AI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它的看法”,把使用AI的过程变成思辨训练。

厦门晚报记者 朱惠嫣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