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解码大湾区重磅工程多元价值外溢

AI科技 2025年10月25日 15:16 0 admin
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解码大湾区重磅工程多元价值外溢

10月25日,在通车一年多以后,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开启了文旅试运营。这座融合科普教育、主题观光、研学体验等多元体验的人工岛,未来将有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工程+文旅”复合型超级IP。

位于深中通道南侧30多公里的港珠澳大桥,通车7年多以来,已在文旅价值方面有了多方探索,工程文创、港珠澳大桥游日渐成熟,重大交通工程的文旅价值正逐步外溢。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一条清晰的脉络正在显现:我国的重大基础设施,正从卓越的工程物理实体,跃为承载文化、传播知识、驱动旅游的复合型价值平台,开启一场从“连通地理”到“连接人心”的升华。

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解码大湾区重磅工程多元价值外溢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

跨越天堑:从交通要道到文旅新地标

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都是集桥、岛、隧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在工程建设上,桥梁和隧道在海上无法直接连通,工程师们通过建设人工岛来解决这一问题,西人工岛就是深中通道桥隧转换的关键枢纽。车流滚滚,无数车辆从桥上通过西岛潜入隧道、从隧道通过西岛跃上桥面。

西人工岛上,建设有主楼、风塔、开关站、消防站、越浪泵房等建筑,其中,主楼形状如同张开的翅膀,开关站、消防站以隧道为中轴对称分布,为圆形建筑,又像是为西岛这只鲲鹏“点睛”。值得一说的是,主楼棕榈叶般的幕墙引人注目,它由21000多块铝板叶片组成,且每块叶片形状尺寸都不一样。

建设内容十分丰富的西人工岛,绝不只是充当转换枢纽的角色,在动工之初,建设者们就已经做好将其打造为科普教育基地和文旅目的地的规划。除了目前承载着的交通管理、应急救援等功能,岛上的建筑规划、管理都为后续的开发做了准备,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西人工岛于10月25日起启动文旅试运营,12月正式开放。

同样,珠江口另一座超级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在挖掘科普、文旅价值方面已经“打了个样”,通车七年来,其不仅已开通了大桥游,文创产品也越发受欢迎,更在去年举办了首届马拉松赛事,除了发挥交通运输功能之外,大桥文创、旅游和体育价值不断释放。

之所以能实现这些突破,有赖于建设者们一开始就有的运营思维:“港珠澳大桥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地标,未来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重要文化符号,我们会深挖大桥文化内涵,进行交通功能之外的其他价值探讨。”通车不久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说道。

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解码大湾区重磅工程多元价值外溢

秋日的深中通道西人工岛。

价值升华:重大工程的多元外溢效应

长期以来,公众对重大工程的认知多局限于其功能性:缩短通行时间、优化区域经济格局、展现国家基建实力。然而,港珠澳大桥的实践率先打破了这一窠臼,大桥通车后实现的旅游、文创和体育价值溢出效应,展现了重大交通工程本身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深度延伸。

深中通道一样具备开发多重价值的条件,开放文旅试运营后,融合科技、科普旅游的文旅新业态已呈现在游客面前:登上西人工岛除了可以在观景台打卡深圳机场、深中大桥等标志性地标,还可深度体验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粤港澳大湾区跨海通道科普基地,纵览粤港澳大湾区跨海通道发展历程、我国桥梁及海底隧道发展历史以及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设历程。

依托工程本身的科技含量,展厅内还设有多处突破传统模式的数字化体验场景,构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科技+文旅”模式,打造互动绘画、AI风格拍照、知识问答等多套互动体验。

在远期规划中,超级工程不满足于简单的“门票经济”,而是注重构建多重业态功能。运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严格保证交通运营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后续将运用科普基地、救援码头、停机坪等区域,逐步拓展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服务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功能,如开展海中看大桥、低空观光飞行等项目。“远期规划导入机器人、VR、低空飞行等特色产业业态,融合科普教育、主题观光、研学体验等多元体验,将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工程+文旅’复合型超级IP。”该负责人介绍道。

可以说,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超级交通工程,丰富了大湾区文旅资源结构。大湾区并不缺乏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但深中通道等新文旅地标为大湾区增添了“科技+工程”这一全新的文旅品类,强化了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象。

未来展望:工程文旅开发的战略意义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所有重大工程的文化建设和创新实践都值得被关注,这是推动工程项目建成后高质量运营的重要途径。也即是说,在工程本身之外,对其文化价值的挖掘关系到工程后续的运营质量,也是文化认同的关键之举。

深中通道的建设创下十项世界之最,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历经7年论证,7年建设、15000多名建设者鏖战终于实现通车。跨海通道不仅让深圳和中山的行车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重要助力。工程背后,凝聚了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能力,更承载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期待。她的价值,值得被看见。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如海上风筝翱翔,它连接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工程价值与人文精神的深度交融。当游客驻足于此,感受的不仅是海风拂面,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奋进的时代气息。所以,通过文旅体验,可以增强公众对大湾区一体化的认识和认同,提升文化凝聚力。

重大工程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工程能力的集中体现,而将其转化为文旅资源,则是将这些硬实力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不仅是桥梁技术的进步,更是工程价值观的升华,即从单纯追求通行效率,到全面创造综合价值。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蒋臻

图片由粤交集宣提供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