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AI科技 2025年07月27日 14:37 0 admin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玉麟 通讯员 江珊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在广袤的东非大草原上,生命迁徙“大片”已延续百万年。今年7月25日到27日,每天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2025年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进行连续三天的直播报道。这场直播也是2025年中肯文化和旅游季的重头活动。

直播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主任王青锋研究员,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严雪研究员等专家应邀参加此次考察直播活动。昨日,记者联系到两位专家,请他们讲述非洲的精彩故事。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王青锋主任做客央视直播间。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严雪研究员

解密野生动物为何要跨越千里大迁徙

在东非草原的广袤天地间,每年都在上演着自然界最壮阔的生命史诗——数百万只角马、斑马和瞪羚组成的迁徙大军,沿着顺时针方向,完成总行程长达3000公里周而复始的征程。这场跨越两国(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迁徙,伴随着30%左右的个体损耗率,为何依然成为角马代代相传的生命使命?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迁徙路线图(局部)

答案藏在草原与雨季的千年约定里。严雪研究员介绍说,动物迁徙的核心驱动力是对生存资源的追逐。东非大裂谷的地形差异造就了不均的降雨分布,印度洋季风则掌控着雨季的北进南退。国家动物博物馆专家解释,东非高原1000米-2000米的海拔造就了昼夜温差大的热带草原气候,而“非洲十字架”(东非大裂谷与赤道交汇)的地理特征,让雨水与草料的分布呈现严格的季节性,迫使动物们以迁徙打破时空限制,完成对水源和食物草料的追逐。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直播过程中展示“天国之渡”资料片段。

随着直播镜头,大家可以看到,马拉河浑浊的水面上,一道“S 型”河道正酝酿着震撼的“天国之渡”——45度的岸坡让角马积蓄爆发力,无数的踩踏发生,不足百米的水道成为生死冲刺线。当领头的角马跃入激流,鳄鱼的利齿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幸存者抖落水珠继续前行,还将接受狮群、豹群等掠食者的生死考验。这场“填过制度”如同一把精密的“生态过滤器”,筛选出最强健的生命,诠释着东非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生存智慧。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直播中东非大草原上正在迁徙的角马和斑马。

解锁东非草原上万物共生的生态密码

王青锋主任讲解说,在迁徙的洪流中,物种间的默契协作堪称自然的神来之笔。斑马率先啃食高大的干草,露出鲜嫩的草茎;角马紧随其后,专注于中间茎干的部位;瞪羚则低头寻觅贴近地面新发的嫩芽,三者将草原资源利用率推向极致。

当角马群踏过草地,惊起的昆虫成为鸟类的美餐;秃鹫在天空盘旋,随时清理被冲到岸边的角马残肢;“屎壳郎”推着这些迁徙食草动物的粪球来回穿梭,将养分还给土壤……这种生态循环让200万头迁徙大军走过的草原,始终保持着生机循环。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央视直播间。左为王青锋。

严雪研究员也感叹到,生存的博弈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歇,却处处透着共生的哲学。河马巨大的咬合力能咬断角马的骨骼,而角马在无意间开辟了大量的积水坑,成为其他小型动物旱季时救命的小生境。猎豹在树荫下喘息,刚完成时速百公里的追捕,却因体力不支并来不及藏匿猎物,而无奈将劳动成果拱手让与斑鬣狗;狮子趴在火山岩上养精蓄锐,它们不参与迁徙,却通过控制食草动物种群数量,避免草原被过度啃食。每3月,约50万头角马幼崽在三周内集中降生,让天敌难以尽数捕猎,这种同步繁殖的智慧,正是种群延续的密码之一。

直播过程中,严雪研究员携其团队最近主编的《肯尼亚野生动物识别手册》亮相。央视主持人说,近年来前往肯尼亚旅游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加,这本科普口袋书,帮助他们更加便捷和直观地了解和认识肯尼亚野生动物,也有助于中国朋友更好地认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作为“国礼”赠送的《肯尼亚植物志:第4卷 兰科》。(受访者提供)

中非科技合作共护生态家园

7月26日傍晚,王青锋主任做客直播间,详细介绍了中非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深度合作成果。作为2013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发展中国家境外科教机构,中-非中心也是我国在境外建设的首个综合性科教机构,十余年来始终以科技合作为纽带,助力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王青锋讲述野外寻访时的历险经历。(直播截图)

依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水资源管理等5 个科研分中心,中-非中心组织国内团队与东非各国开展80余次联合考察,发现近20种非洲植物新物种,出版《肯尼亚植物志》等专著10余部,合作发表论文600余篇,为非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关键支撑。其中,中-非中心与肯尼亚合作编撰的《肯尼亚植物志》计划出版31卷,已完成的《肯尼亚植物志:第4卷 兰科》在今年4 月肯尼亚总统访华时作为“国礼”赠送,成为中非科技合作的生动见证。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兰科》中的彩绘插图。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肯尼亚植物志》部分图解

中心自主研发的“非洲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整合土壤、遥感、水资源等多维信息,为生态监测提供硬核支撑。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海燕近期调研时,高度肯定中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优质品种示范、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成就。

武汉专家参与东非草原年度动物迁徙“大片”

中非合作,图为肯尼亚农民在种植农作物。

当前,面对极端气候导致的草原生态恶化、动物迁徙廊道缩减等挑战,中非科学家团队正以行动践行“共筑命运共同体”承诺。王青锋主任表示,中-非中心将联合20余家中方科研单位与30余家非洲机构,持续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样板”,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非智慧。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