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诺奖电话打来时(有事说事)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5日 10:01 0 aa

“我手机响了,一看是瑞典号码来电,心想这肯定是骚扰电话。”凌晨时分,当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喜讯轻叩玛丽·布伦科的梦乡时,这位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直接将手机静音继续睡去,直到清晨被记者的敲门声叫醒,仍然感到难以置信。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3位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

拉姆斯德尔得知获奖消息时,也贡献了鲜活一幕。当时,他和妻子正在享受远离尘嚣的露营时光。手机恢复信号后,妻子突然惊呼。拉姆斯德尔以为附近有灰熊,结果妻子捧着满屏消息告诉他“你得了诺贝尔奖”。

诺奖来电为什么动人?是因为获奖喜讯以日常方式抵达,将朴素的喜悦与卓越的成就紧紧相连。而这些反应背后,恰恰藏着科研精神最本真的模样——坚守实事求是、勇于突破、甘于沉淀。

科研精神的首要底色,是对事实的极致尊崇与不懈求证。尽管距离发现关键基因已过去27年,玛丽·布伦科现任美国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高级项目经理,但她当年的贡献从未被遗忘。在过去的研究中,她与拉姆斯德尔为寻找患病小鼠的致病根源,在包含约1.7亿个碱基配对核苷酸的小鼠X染色体中反复筛查,一点点缩小范围、逐次验证,最终精准锁定FOXP3基因,并证实其突变与人类IPEX综合征的关联。这种在基因筛查中耐住性子“大海捞针”的严谨,让实事求是体现在每一次实验、每一次分析中,推动科研不断向前。

敢于挑战既有共识,基于证据提出新见,是科研精神的重要内核。在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同获奖者坂口志文发现调节性T细胞之前,学界普遍认同“免疫耐受仅存在于中枢免疫器官”的传统认知。他没有盲从权威,而是通过一次次实验观测,记录细胞功能的异常信号,进而提出外周存在免疫耐受机制的可能;后续又持续验证,证实FOXP3基因对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调控作用,彻底打破了原有认知范式,为自身免疫病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这种以实验数据为依据、不被固有思维束缚的质疑,恰是科学突破的关键动力。

科研成果的诞生往往需要跨越漫长时光,甘于寂寞地沉淀是科研精神的必备特质。从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2001年发表FOXP3基因研究成果,到坂口志文揭示其与调节性T细胞的关联,再到3人共同摘得诺奖,这一过程跨越了20余年。即便改行离开科研一线,布伦科仍始终关注医学领域的进展,时常牵挂当年的发现“能否在医学应用中起到一点微小作用”。他们在漫长岁月中始终坚守、持续投入的执着,为科研领域的长期主义写下了生动注脚。

伟大的科学研究鲜有孤军奋战的成功,团队协作是重要支撑。正如布伦科在接受诺贝尔奖电话采访时,被问及科研贡献,她的第一反应是“团队共同努力带来了不起的成果”。将荣誉归于集体,以成果造福人类,是团结协作精神成就科学进步。

“布伦科们”面对诺奖的意外反应,恰恰说明科学探索的真谛不在追求荣誉,而在对真理的赤诚追求。实事求是、理性质疑、甘于沉淀、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既是他们获得诺奖的关键,更是人类破解未知的核心力量。这份纯粹,值得永远珍视与传承。

陈静文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