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月球背面一直是人类航天探测的“秘境”,那里不仅有直径2400公里、最大落差1.8万米的艾特肯盆地。这个保留着太阳系早...
2025-10-20 0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月球背面一直是人类航天探测的“秘境”,那里不仅有直径2400公里、最大落差1.8万米的艾特肯盆地。
这个保留着太阳系早期撞击痕迹的“天然博物馆”,还是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绝佳场所,能避开地球电离层干扰,能探索更多宇宙的奥秘。
可难题也不少,月球背面永远背对地球,探测器与地面根本无法直接通信,要想揭开这片秘境的面纱,必须先架起一座跨越地月的“通信桥梁”。
中国的“鹊桥”中继卫星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在8万公里外的太空中精准接收微弱信号,背后藏着多少令人惊叹的技术突破?
要架起这座“桥梁”,首先得选对位置,经过反复论证,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地月拉格朗日点L2,这个位于地月连线延长线外侧、平均距月球6.5万公里(最大不超8万公里)的虚拟点,能让卫星以最少能量维持轨道,同时“兼顾”地球与月球背面。
不过,L2点并非完美选择,此前欧美也曾设想过类似方案,比如NASA在阿波罗17号任务时就研究过月球背面着陆,却因技术复杂、经费削减等原因不了了之,最终中国成了首个将月球背面探测从设想变为现实的国家。
“鹊桥”要在L2点稳定运行,得先攻克轨道难题,L2点本身是空无一物的虚拟点,卫星需要绕着它运行在一条特殊的晕轮轨道上。
这条轨道并非闭合曲线,而是像薯片边缘般的三维曲线,每绕一圈都会有细微变化,最终形成类似复杂弹簧的轨迹,这是数学家庞加莱计算出的三体问题结果。
更复杂的是,太空中还有太阳引力的干扰,轨道会偏离理想状态,所以“鹊桥”必须时刻调整姿态,它搭载了4台20牛顿发动机用于轨道修正,采用多备份设计,只要2台正常就能完成任务。
还有12台5牛顿小发动机负责维持姿态,关键时刻能临时“补位”。
这些发动机靠100公斤无水肼推进剂工作,这种常温下呈油状的物质,只需催化分解就能产生推力,不用额外携带氧化剂,大大简化了设计。
解决了“站得住”的问题,接下来要攻克“听得清”的难关。
“鹊桥”与月球背面探测器的直线距离约7.9万公里,可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的发射功率,只相当于几台民用对讲机,信号传到8万公里外早已微弱到极致。
想在月球车或着陆器上装大天线不现实,工程师便把“大耳朵”装在了“鹊桥”上,一面直径4.2米的抛物面天线,这是当时我国深空探测器中最大口径的通信天线,增益高达45分贝,能把微弱信号放大几万倍。
为了让这面“大耳朵”既轻便又可靠,团队采用“固网结合”设计:粗实的伞骨保证支撑力,中间用柔性金属网替代整块面板,只要网眼比无线电波波长小,就能起到连续反射面的效果。
发射时它被收拢成1米直径的“小捆”,入轨后靠弹簧机构自动展开,地面团队还模拟太空真空、低温环境做了上百次试验,确保展开后型面精度控制在毫米级,毕竟哪怕一点偏差,都可能影响信号接收。
信号接收难,精准指向更难。大口径天线增益高,但指向性也极强,想和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对话”,偏差不能超过0.2度。
可“鹊桥”、地球、月球都在运动,若给天线加转向机构,会增加重量和故障风险,工程师最终选择让整星调整姿态来控制天线指向。
为了实现高精度定位,“鹊桥”配备了激光陀螺和星敏器:激光陀螺测量角动量,计算自身相对角度;星敏器像“找星星的望远镜”,通过恒星位置校准姿态,两者配合让定位更精准。
入轨后,上海天马站的65米射电望远镜还会帮“鹊桥”做天线指向标定,卫星按螺旋或十字交叉方式扫描,地面通过分析信号强度计算偏差,再修正轨道,最终把指向精度控制在0.1度以内,远超任务要求。
在太空中,“鹊桥”还要面对极端环境的考验,它运行的轨道会经历长达4个多小时的“阴影期”,此时卫星处于地月阴影中,温度骤降至-230℃以下,比南极最冷时还低140℃,裸露的天线伞骨、张力绳等部件随时可能因低温收缩损坏。
工程师们想出了多套应对方案:卫星内部关键部件包裹着金灿灿的多层隔热材料,减少热量散失,进入阴影前,设备会提前预热,同时关闭非必要负载,把电力集中供给核心通信设备。
外部机械结构则要在地面的大型真空低温试验罐中反复测试,确保能“扛过”黑暗期的严寒。
更让人惊叹的是,“鹊桥”还是个轻量化能手。
它由运载能力有限的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整星重量被严格控制在448.7公斤,尺寸仅相当于一张高85公分、长宽1.4米的大桌子。
为了在有限重量里实现更多功能,工程师们想尽办法减重增效,把多个电子芯片集成到一个模块,体积缩小50%、重量减轻40%。
星敏传感器支架等部件采用3D打印技术,做出中空结构,重量从0.46公斤降至0.19公斤,减重59%却不影响强度,真正做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
别看“鹊桥”个头不大,功能却远超“中继”本身,它还搭载了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能在100kHz~80MHz频段捕捉地球电离层辐射、太阳活动,甚至银河系深处的射电信号,利用月球背面无干扰的优势,填补低频射电观测的空白,科学家还计划将它的观测数据与欧洲地面阵列结合,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鹊桥”携带的大尺寸空心角反器,还把人类激光测距距离从地月38万公里提升到了地“鹊”48万公里,为精确计算地月距离、检验广义相对论,以及未来火星探测的测距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8年5月21日,“鹊桥”由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升空,开启了为期4天的地月转移之旅。
星箭分离后,它先展开太阳电池板,再顺利解锁抛物面天线,快速建立正常飞行姿态,5月25日,在距月面100公里处,4台20牛顿发动机点火912秒完成近月制动,进入月球到L2点的转移轨道。
“鹊桥”发射时还顺带搭载了两颗47公斤的小卫星,龙江1号和2号,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
这两颗小卫星原本计划进入近月点300公里、远月点3000公里的长椭圆轨道,相隔10公里对月球表面开展联合无线电干涉测量。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5月22日,龙江1号在进行轨道修正时突然失联,地面团队陷入两难,龙江1号与2号是孪生星,若前者控制系统有问题,后者很可能也存在隐患,到底要不要给龙江2号修正轨道?
这个小插曲也让人们看到,航天探索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每一次成功背后,都藏着无数次对风险的预判与克服。
其实很多年来美国也一直在探究月球背面,到18年时,就已经耗资上百亿美元,可中国仅用零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为全球首例,还是很权威的,而“鹊桥”在中间出大力了。
从攻克轨道难题到捕捉微弱信号,从抵御极端低温到实现轻量化设计,“鹊桥”不仅为嫦娥四号搭建了地月通信的生命线,更在8万公里外的太空中,表现了中国航天的技术实力。
它就像一位默默坚守的“信使”,把月球背面的秘密源源不断传回地球,也为人类探索更深邃的宇宙,铺就了一条更坚实的道路。
相关文章
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月球背面一直是人类航天探测的“秘境”,那里不仅有直径2400公里、最大落差1.8万米的艾特肯盆地。这个保留着太阳系早...
2025-10-20 0
10月15日,京东医美首个自营独立门店——京东医美(国贸店)正式开门迎客。该门店今年9月开启预售后,凭借高品质专业服务承诺和实惠的价格,迅速获得用户的...
2025-10-20 0
“人造太阳”的“第一盏灯”何时点亮?距离其商业化应用还需几年?记者近日走进中国“人造太阳”科研院所和企业,探访国内聚变能最新进展。 在四川的中国核聚变...
2025-10-20 0
“手一滑就误入广告页”的恼火体验,还在无数手机用户的日常里反复出现。但2025年的关键变化正在逼近:当广告位从APP前端挪到智能代理的“决策节点”,开...
2025-10-20 0
文 | 金锐点编辑 | 金锐点最近OpenAI的动作有点耐人寻味,一边拉着美国芯片巨头博通定制AI芯片,一边跟日本软银旗下的Arm谈CPU合作,还计划...
2025-10-20 0
韩国科学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9月26日,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正式启动撤销程序,取消成均馆大学副教授朴昌源团队获得的2023年"国家TO...
2025-10-20 0
好用的数码,好玩的技巧,老喵玩机派提示,本文阅读预计耗时2分钟。平板电脑很多人都在用,在线影音娱乐、3a游戏大作,体验畅快且自由。本期,小编与大家分享...
2025-10-20 0
作者:张家然来源:《全媒体探索》 2025年9月号导读AIGC正深度渗透传媒业,重塑编辑部工作模式,为新闻生产与传播带来深刻变革。然而,其应用也伴随挑...
2025-10-20 1
发表评论